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势利导 分阶段评价增强作文批改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学难,难在学生不想写、不会写。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从评价环节入手,遵循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指导:第一阶段,找出亮点,激发兴趣;第二阶段,找到不足,提出要求;第三阶段,明确目标,提升能力。经过循序渐进的分阶段评价,达到良好的批改效果,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因势利导;分阶段评价;增强批改效果
  语文教师们或许会有这样的懊恼:每一次作文教学都用心选择内容,课堂上精心教导写法,课下耐心批改指正,可结果却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与写作水平“一如既往”,依然是不想写,不会写,似乎教师的耗时费力,通通是“一把力气打在了棉花上”。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写作教学中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写作是一种具有个性化与创造性的行为,教师的评价,对于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帮助学生学习写法,无疑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关注学生的写作自主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时因人分阶段作出相应评价,就能更好地提升作文批改的效率,增强批改的效果。
  一、 找出亮点,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如何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才是教师批改评价的首要任务。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而在批改的第一阶段,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找出亮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和专长,从而树立信心,那么,面对今后要求各异的写作任务,学生们或许会更有底气,更敢于去尝试,会更乐于去尝试。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作文教学,难在写作的个体综合素养要高,不仅要有多样的语文能力,还要有生活的积累与感悟,对于初中阶段,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真的是有难度,学生的畏难情绪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他们的肯定与鼓励,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我接手了一个九年级的班级,第一次的作文课,依据第一节课的作文指导,我给学生下达了40分钟当堂完成一篇600字作文的任务。可临近下课,班上52个学生,只交了31本,惊讶之余,只好让没有完成的学生课下写完再上交,可直到第三天,仍然有8个学生无法上交。而交上来的作文,有六本字数不足,五本抄袭。真正可以达到“良”这样等级的作文屈指可数。不写或不认真写的理由五花八门,学生们的兴致缺乏可见一斑。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批改时,不给等级,不给分数,以罗列优点的方式,给出评价:书写工整或是美观;段落层次好;首尾呼应的结构严谨;甚至是某个词,某个句子用得生动、准确,评语中,没有批评,只有表扬。
  同时,将学生的优点在课堂上找时机夸赞。学生刚开始觉得老师似乎有些搞笑,有几个家长微信反馈给我,说孩子说“语文老师把我们当小学生了”“语文老师小小的优点也夸”“语文老师要求好低”。可结果是,不管是课堂写作还是课外习作,到目前两个多月之后,作文本只有三、四个学生不交或不能按时交,交上来的作文字数足,没有抄袭,最重要的是,学生被夸赞过的“亮点”次次都会呈现,甚而“亮点”越来越突出、鲜明,越来越多。
  我想,即使是自诩已经是初中阶段的学姐学兄的九年级学生,不管面上表现得多么不屑,内心对肯定与夸赞同样是甘之如饴的。实践证明,“找亮点”,放大式地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内动力的基础,是增强作文批改效果的根本,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 找到不足,提出要求
  想写,不等于会写,毕竟对于学生来说,受知识面与阅历的影响,习作中的不足也是明显的。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发现不足并进行改正,是必须的。这时候,批改评价就可以进入到第二环节,即“找到不足,提出要求”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肯定与鼓励,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克服了畏难情绪,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愿望。这时候,教师如果能依据学生的写作习惯,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两个可以改正的缺点,或者是一些可以改进的技巧,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人们常说:“写作是用文字说话”,每个人说话,会受到诸如阅历、知识面、性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作文亦是如此,正如叶圣陶所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正所谓“文如其人”,学生的作文,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总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行文的方式,语言表达的方式,结构的安排,甚至是内容的选择方向等等。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篇习作,不足的方面可能不止一两点,在评价指导时,却不必一次性的面面俱到。要知道,“写作文”这项作业,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多数情况下都是艰苦的任务。教师如果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作文批改让学生“短时间成为写作高手”,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急于求成”“求全责备”极有可能让学生无所适从,严重时,还可能将第一阶段培养的兴趣与热情毁于一旦。一般来说,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作文中的某一缺点会呈现得更鲜明,会表现出更明显的“一贯性”。给这部分学生提要求时,就可以关注这一点,利用三四次的习作,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有位学生,写作能力在班级处于中上水平,他的习作不管是立意还是选材,不管是结构还是详略,每次都可圈可点。
  然而遺憾的是,他的作文常常拿不到比较高的分数。分析发现,这与他的作文的开头与结尾有关,乍一看,开篇扣题,结尾点题,结构似乎很严谨,可却一点也经不起推敲,因为他的开头段总显得拖沓,结尾段又显得含糊与冗长,给人造成主题似是而非,甚至是主题不明确的印象。如何改进,如何提高?我给他一个要求,即首段与尾段字数的限制,同时一定要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
  这样几次的习作批改指导之后,他的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作文的得分有了很大的提升,他的写作兴趣得以巩固,在一次的全县主题征文竞赛中,他主动参与,最后竟得了一等奖。从当时的反响来看,不仅对他本人产生了极大的鼓励作用,甚至对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产生了很积极的导向作用。这种简单提要求的方式是否适合程度较差的学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写作水平比较差的同学,虽然难以找到其习作的一贯缺点,每次的作文缺点似乎都不一样,也似乎很多,但向上的愿望是一致的。因而,评价时,仍然是抓住一两点提要求即可,只是他们的要求还可以再低些,比如字数写足,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语句通顺等。
  这样一个阶段下来,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不同的训练要求,学生的写作越来越有方向,写作的水平也就逐渐提高了。
  三、 明确目标,提升能力
  有了兴趣,找到了不足,如何更快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爱因斯坦说:“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具体、明确的目标最直接有效。此时,教师就可采用分数评价,最好是以考试的作文分值“60分”为依据,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得分等级,然后,通过优秀作文课堂分析与课后张贴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作文的“败笔”做具体的分析,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能否再提升几分,达到更高的等级。在小方向、大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因势利导,分阶段评价,是我在作文批改方面的一点尝试,在评价时,如果能找准时机,有效用好评价的语言,效果会更突出。总之,关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因势”“因时”给学生以肯定、鼓励及指导,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5).
  [4]美.盖茨著,陈德荣译.述教育心理学[M].世界书局,1934.
  作者简介:高检英,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城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5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