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的视角:从脆弱高自尊看人格障碍症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曼 陶 嵘 胡姝婧 朱 旭

  摘要 从脆弱高自尊视角理解人格障碍症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过度的防御是脆弱高自尊的典型特征。不稳定的自我概念建构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影响着脆弱高自尊的形成。偏执、自恋、边缘人格障碍症状的产生、维持和水平与脆弱高自尊有着紧密的联系。未来应更加注意几种脆弱高自尊的相互关系、均衡性及概念的异质性等方面在人格障碍症状领域中的研究。
  关键词 脆弱高自尊;人格障碍;症状
  分类号 B848;R395
  
  1 引言
  
  高自尊异质性(heterogenelty of high self-esteem)是目前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指的是高自尊与高自尊之间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它存在着多种类型,如脆弱高自尊(Fragile high self-esteem,fragile HSE)与安全高自尊(secure HSE)。以前的研究结果认为低自尊是造成很多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脆弱高自尊和一些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比低自尊更加紧密,如防御、攻击、心理幸福感等。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些人格障碍症状。如自恋、偏执、边缘与脆弱高自尊这一心理变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此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层出不穷。本文综述了前人的研究结果,从脆弱高自尊这一新的、整合的视角,更加深入地理解自恋、偏执、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
  
  2 脆弱高自尊
  
  2.1脆弱高自尊及其心理特征
  脆弱高自尊这个概念由Kemis(2003)提出,他认为那些依靠自我保护或者自我增强策略来维持高自尊的人,意味着这种类型高自尊本身的脆弱性,他将以下三种类型的高自尊统称为脆弱高自尊:(1)不一致高自尊(diserepant HSE),(2)不稳定高自尊(unstable HSE),(3)条件高自尊(contingent HSE)。不一致高自尊指的是外显自尊得分高而内隐自尊得分低,这种现象可能说明这类高自尊者在意识水平上持有积极自我意象,但在无意识或较少意识水平上却持有消极自我价值感(Bosson et al.,2008)。不稳定高自尊是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随时间和情境波动的程度。自尊稳定性的测量方法是:被试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每日测一两次整体自尊,连测4~7天,将标准差作为自尊稳定性指标(Kemis,Cornell,Sun,Berry,& Harlow,1993)。条件高自尊指的是个体会将其自尊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标准或结果,如达到一个成就目标,得到其他的人特殊款待等。
  虽然脆弱高自尊有多种类型,但它们表现出了一些相似的消极心理特征:低水平的心理幸福感(Paradise & Kernis,2002),更多的敌意、攻击(Thomaes,Bushman,Stegge,& Olthof,2008;Thomaes,Stegge,& Olthof,2007)。根据Kemis(2003)的理论,对于脆弱高自尊的人来说,问题似乎表现在他们遇到自尊威胁时过度的防御。Kernis(2008)探究了脆弱高自尊与言语防御(verbal defensiveness)(个体不去感知或者扭曲威胁信息)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首先对被试进行一项名义上为“生活经历”调查,包括一些中性的、积极的和负性的问题,但实则从被试对负性问题的言语描述中来评估防御水平。问题如:“请你描述是否有某个时刻你觉得没有你的朋友有魅力?”评分者用两个标准对这些材料进行评分:觉察(awareness)和扭曲(distortion)。觉察是指被试能够从自己的角度自由地、无偏见地表达有关自我威胁信息;扭曲是被试与有关个人的负面信息保持距离,如一件事情失败时否认自己的责任。研究结果显示自尊越脆弱,言语防御水平越高,即在自尊的稳定性、条件自尊和不一致自尊的分数都比较高的个体,防御水平最高。相反,被试的自尊越安全,防御水平也越低。除了言语防御,Kemis(2010)列举了一些脆弱高自尊典型的防御手段:理智化、逃避、愤怒、攻击、过度反应(如他们在知觉到配偶出轨时会比一般人有更严重的报复行为)等等。而且,自尊越脆弱的个体,应对生活所使用的防御方式越不成熟(zeigler-Hill,Chadha,& Osterman,2008)。
  
  2.2脆弱高自尊的影响因素
  至于是什么造成了个体高自尊的脆弱性,目前还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其中,自我概念的建构方式与依恋模式是影响脆弱高自尊形成的重要因素。
  2.2.1脆弱高自尊与自我概念的建构
  首先,脆弱高自尊可能与自尊锚定(anchored)的稳定程度有关(Kernis et al.,2008)。Kernis认为,安全高自尊是锚定得较好的,他们对自己的任何缺点非常开放,直言不讳,展现真我(warts and all),自我相关的负性信息与负性情绪对他们来说威胁感不大。反过来,脆弱高自尊锚定得非常肤浅,自我价值感会随着一些表面的信息、一些外界的看法、一些微小的生活事件而波动。脆弱高自尊的个体可能完全不确定自己的价值感和重要性,为了补偿他们的自我疑问,他们有过激的倾向去防卫、保护、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有一个概念部分地表达了自尊锚定的意思:自我建构的抽象性(Self-construal abstractness,SCA),指的是人们以一种抽象的、总括的、广大的、有弹性的方式建构自尊的重要基础而不是以一种具体和特定的方式。一项研究(Updegraff,Emanuel,Suh,& Gallagher,2010)通过日记法来探究SCA、自尊稳定性、生活事件和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SCA可以预测个体自尊的稳定性(SCA越高,自尊越稳定),而且,SCA可以通过缓冲每天的负性情绪来使自尊变得更加稳定。
  脆弱高自尊可能还与过多的自我卷入有关(Heppner & Kemis,2007)。Kernis提出这种思想时,借鉴了佛教的思想,认为安全高自尊拥有宁静的自我(quiet ego),即可以将自我价值感和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分离开来。那些总是将自我高度卷入进生活事件的人,其自尊变得非常的脆弱和具有波动性,他们会对自我相关的事件非常的敏感,常常反应过度(Kernis & Goldman,2006)。
  2.2.2脆弱高自尊与依恋
  在Tracy(2003)关于脆弱高自尊的模型中。提示脆弱高自尊和早期经历,特别是依恋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条件高自尊可能是来自父母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当孩子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时,父母会让孩子有一些挫折体验,如拒绝、忽略、惩罚等等。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脆弱高自尊的孩子知觉到他们的父母更加批评,有更多的心理控制(例如“如果你爱我,你就不要这么做”),不承认他们的积极行为(Kemis,Brown,& Brody,

2000)。有研究(Foster,Kemis,& Goldman,2007)证实了某些不安全依恋,如焦虑型依恋,与自尊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无论个体的自尊水平如何。
  由此可见,个体感受自我与关系的方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尊的脆弱性,而且这些特点是慢性地、逐步形成的。而人格障碍症状正是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些应对生活的策略,这些策略大多是稳定而不适应的。
  
  3 脆弱高自尊与人格障碍症状
  
  人格障碍指的是个体在认知、情绪、人际或控制冲动方面明显偏离个体所在文化,是一种持久的内心体验及行为模式(DSM;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以往的研究认为人格障碍症状与自尊水平联系得特别紧密。近年来。脆弱高自尊与人格障碍症状的理论探讨和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偏执、自恋、边缘人格障碍症状与脆弱高自尊的关系尤其受到关注。
  
  3.1脆弱高自尊与偏执
  偏执是指以持久、不切实际的倾向去怀疑别人,将事件解释成对自己有贬低或威胁的含义。早期有研究者认为低自尊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作用,如Colby(1981)认为,偏执者相信自己是不适当的、不完美的和不能胜任的,许多研究(Combs & Penn。2004;Freeman et al.,1998)也证实了低自尊和偏执信念、被害妄想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无论是临床还是非临床人群。但是,关于偏执信念、被害妄想和自尊的关系也有许多不一致的研究,如Lyon(1994)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人群测得的自尊比一般人群要高。考虑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研究者开始思考是否有其他变量影响自尊与偏执信念的关系。Bentall(2001)提出了关于偏执者的一个模型,模型提示,自尊水平并不是偏执人格稳定而显著的特征,自尊的不稳定性才是。一项研究(Thewissen,Bentall,Lecomte,van Os,& Myin-Germeys,2008)证实了这样的假设,研究者用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来探究偏执者在生活中自尊的变化,即让被试随身带一个传呼机,研究者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随机呼叫他们,请他们评估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偏执信念。研究发现当个体自尊下降时,即刻开始出现更多的偏执信念。另一项研究(Raes & Van Gucht,2009)更为直观,低自尊确实影响偏执信念,但是将自尊的稳定性纳入回归中时,低自尊对偏执信念的预测力就消失了,证实了自尊的不稳定性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Bentall(2001)认为,当个体自尊下降时会对自己有一系列的认知偏见,偏执信念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这些消极信念影响。那么偏执信念真的是一种防御负性情绪的方式,还是个人一种习惯化的思维方式?一项研究(Valiente,Provencio,Espinosa,& Fuentenebro,2010)选取了抑郁、偏执人格障碍和正常被试组,分别测试了他们的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和自尊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偏执人格障碍组和抑郁组有着一样多的负性自我评价,但自尊水平却和正常人一样。研究结果可能说明了,偏执者自我评价和自尊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并不是他们可以接纳自己的不足,偏执者之所以没有受自我负面评价的影响陷入抑郁,是因为他们将偏执信念作为一种防御方式。Ben与他的同事(Ben-Zeev,Granholm,& Cafri,2009)进一步发现抑郁和焦虑对自尊与偏执信念的关系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自尊波动产生的负性情绪对偏执信念的维持起关键作用的。换句话说,偏执信念可能是由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驱动的。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结合Freeman(2002)的观点来理解偏执者:偏执者不仅有着许多的消极信念,而且将其看成是自己的软肋(soft target),是脆弱和易受攻击的。所以他们在生活中会预期比较多的负性事件(Bentail et al.,2008),体验较多的消极自尊和负性情绪。而他们又无法通过积极地、建设性地调节自尊的方式来应对,也可以这样理解,偏执信念是(成熟的)自我调节自尊的功能受损的结果(Thewissen et al.,2007)。
  
  3.2脆弱高自尊与自恋
  Kemberg(1975)提出自恋是过度的自我重要感,常常还结合着阵发性的自卑。自恋者会吹嘘他们的天资和成就,对自己过分的热衷,但常常会伴随着非常脆弱的自尊。这使他们不断地“检查”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并且会对批评做出愤怒和失望的反应(Gramzow & Tangney,1992)。Kemis(2003)认为自恋本质上是用外显的高自尊来掩饰他们内心的低自尊,这使他们有更多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的策略――愤怒、攻击。其中攻击行为、青少年越轨、犯罪行为与自恋、自尊的关系受到近年来特别多的关注。在这个领域最让人关注的、最核心的是两大问题:第一,自恋是不是一种脆弱高自尊的表现,它的证据是否可信、一致、详实?第二,自恋者采用愤怒、攻击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呢?其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自恋和三种脆弱高自尊关系有大量理论建构和研究。从理论上来说,毫无疑问,自恋者有着高水平的脆弱高自尊。但令人迷惑的是,实际上仍有许多不确定或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一项元分析(Bosson et al.,2008)发现自恋与条件高自尊是不相关的。另一些研究(zeigler-Hill,Myers,& Clark,2010)发现自恋者只有在某一特殊领域――竞争性的成就事件才会表现条件自尊。遇到负性成就事件(negative achievement event)的时候(如我试着去做家庭作业但是我不会),自恋者自尊会有更多的降低。对于其他生活事件对自尊的作用,自恋不起调节作用。这也可能是元分析中对成就事件权重比较少,导致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Zeigler-Hill(2006)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发现自恋者确实存在外高内低型自尊,但在另一些研究中(Campbell,Bosson,Goheen,Lakey,& Kernis,2007)这个结果没有出现,无论是重复的IAT还是用姓名字母任务(Name Letter Task,NLT)。Zeigler-Hill(2010)总结了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内隐自尊的测量技术导致的,可能是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自恋(Pincus et al.,2009)。也可能是内隐自尊有不同的方面(Campbell et al.,2007)。有研究者(Kirkpatrick,Waugh,Valencia,& Webster,2002)发现内隐自尊至少有两个维度:自我喜欢和自我吸引。自我喜

欢是关于社会互动的,包括依恋、归属,而自我吸引是有关像支配,竞争这样的东西。在此基础上,Sakellaropoulo(2007)发现自恋者并不是所有的内隐自尊都比较低,他们表现出了高水平的自我吸引自尊和低水平的自我喜欢。而且。当将自恋分成不同的类型时,不同类型的自恋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也变得不同。研究发现(Barry,Grafeman,Adler,& Pickard,2007)适应性的自恋(领导特质与自信)与自尊有关,而适应不良的自恋(资格、榨取、表现)与自尊没有显著的相关。适应性自恋与个人稳定的特质或品质相关,是一种锚定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评价,而不适应的自恋和社会评价、不良的社会互动相关(Raskin,Novacek,& Hogan.1991)。由此看来,自恋者在不同的内隐自尊维度上表现是不同的,不同自恋又会影响和外显自尊的关系,考虑到这些新的影响因素,脆弱高自尊和自恋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但也使得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越来越深入。
  关于第二问题,自恋者采用愤怒、攻击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呢?许多研究者发现羞耻可能在引发自恋者的防御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Traey(2003)有一种表述:羞耻感是自恋人格中“开启秘密的关键因素”(keystone),自恋作为一种自我调节自尊的方式防御着内在过度的羞耻。在一项研究中(Thomaes et al.,2008),研究者让10~13岁的儿童参加一项电子游戏,并告诉他们要争取打赢你们的对手。获胜后的奖励是可以发送白噪音来刺激你的对手。在实验组的第一轮游戏中,他们输了。并看到他们的名字在排行榜的最后一个。在第二轮。他们有发白噪音攻击对手的机会。研究结果发现,自恋的儿童会更有攻击性一些,但只有当自恋的儿童被羞耻时,他们才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而那些自恋的同时又是高自尊的儿童攻击行为最高。羞耻会增强自恋儿童的攻击性,那么降低羞耻感可以减弱其攻击行为吗?Thomaes和他的同事(2009)让被试完成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写作任务,即让他们将自己个人的优秀品质和重要价值写出来,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肯定写作任务让自恋的攻击者比控制组在一周的学习时间内显著地减少了攻击行为。由此可见,自恋和偏执一样,脆弱高自尊使得个体有更高的风险体验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是引发和维持症状的核心因素。
  
  3.3脆弱高自尊与边缘型人格特征
  边缘人格最核心、典型的特征是不稳定:对自我身份、他人形象的不稳定和情绪的紊乱。最近一些研究也开始从脆弱高自尊的视角来看待边缘型人格障碍。Hofmann(2009)提出对自我外显和内隐评价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协调的行为和自我控制的左右为难,它也会增强内部紧张的水平,唤起高水平不愉快的情绪。一些研究(Vater,Schroer-Ab,Schutz,Lammers,& Roepke,2010;Zeigler-Hill & Abraham,2006)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那些有着不稳定自尊的人比那些稳定自尊的人有着更多的边缘型人格症状(borderline symptom,BS),即使是稳定的低自尊,即不稳定自尊和边缘症状的相关比稳定水平的低自尊还要高。而且,不一致自尊的水平越高,BS中自我伤害(autoaggression)、情绪紊乱(Dysphoria)的症状越严重,自我感觉(self-perception)越不稳定,而且症状比内外一致的低自尊更严重。对边缘人格症状和脆弱高自尊的关系目前还处于初步的研究阶段,还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4 小结
  
  综上所述,脆弱高自尊这个概念给了我们一个视角和一个整合的线索,能够通过它深入地把握人格障碍的一些症状:第一,脆弱高自尊通常有着不稳定的自我概念建构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人格障碍以此为基础形成不适应策略和应对方式;第二,自尊的波动引起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是引发和维持人格障碍症状(偏执和自恋)的核心因素。第三,脆弱高自尊的水平会影响到人格障碍症状(边缘)的严重性。
  最后对脆弱高自尊的研究方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三种脆弱高自尊究竟是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不同表现,还是独立的心理现象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虽然有研究者(Tracy,2003)尝试建构了一个关于几种脆弱高自尊的整合模型,Kemis(2008)也做出了一些阐释,但并不是很清楚和透彻,对于这些基础的问题我们还比较模糊,它影响着脆弱高自尊和人格障碍症状关系的研究和心理机制的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这几种脆弱高自尊关系更清楚的加以阐述和探究。第二,注意几种脆弱高自尊在人格障碍领域中的均衡性(田录梅,张向葵,2006),如对于偏执和边缘人格障碍症状,大多是关于不稳定高自尊的探究,对不一致和条件高自尊的关系还不是太了解,可以对此进行一些补充和完善。第三,脆弱高自尊本身是一个内容较丰富,测量方式较多的概念,目前许多研究出现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意味着概念本身存在异质性,如内隐自尊有不同的方面(sakeUaropoulo et al.,2007),使得自恋型人格障碍和不一致高自尊的关系还显得有些扑朔迷离,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并且加以整合。第四,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加深我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安全高自尊,虽然这个概念很早就被Rogers(1951)提出,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却很少,如通过自我结构的抽象性(Opdegraff et al.,2010)来理解自尊安全性,进而理解人格障碍对自我概念的建构与锚定,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但目前这方面研究还比较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0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