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香港看书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闾丘露薇

  香港书展结束了,最开心的当然是举办单位香港贸易发展局,入场人数超过90万,创下新高,每人25港元的门票,加上平均上万一个的摊位,一个星期的收入,非常可观。推出少女模特写真集的出版商当然也异常高兴,一场上升到道德层次的争论,反而刺激了销售,其中一本总共售出了2万本,卖断市了。
  一本书卖2万本,在香港可算是天文数字,因为通常一本书,能够售出2000本,已经算是畅销书,要再版了。在香港,一个歌手的专辑能够卖出这个数字,也要开香槟庆贺了。当然,写真集算不算书,还是归类到娱乐产品,见仁见智。
  不过也有不高兴的,有台湾的出版商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参加香港书展,理由是,过往都被安排在人流比较多的一楼,这次被安排在人流比较少的三楼,影响了销售情况。这倒是实情,周末的时候去了一次书展,为的就是去看看台湾出版社的书,结果因为入场的人太多,在100多米外的天桥就要截流分批进场,上了一楼展厅,看了指示牌,还是不太清楚如何到三楼的展厅寻找台湾书籍,向工作人员打听清楚路线,沿着一楼展厅向三楼进发,中间几度准备打退堂鼓,因为人实在太多,向前移动变成很困难的事情。看看周边,绝大部分是青少年,他们确实为书而来,不过大部分是为了少女模特和明星的签售。
  终于上了三楼,人流至少少了一半,而经过一楼的拥挤,已经没有了找书的兴致,随便看了两家台湾的出版社,并没有惊喜,反而在北大出版社有了不少收获,买了不少名家随笔,比如胡风、冯友兰等等。读书的时候,学的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内容,毕业之后才发现,读原著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是在人流少的三楼,但是内地出版商的销售情况不错,书展最后一天,大部分都能够清货。这和内地的书本身价格便宜有很大的关系,香港出版的书动不动80多港元一本,而内地的书籍,人民币标价,然后按照和港币一比一的兑换,再加上打折,价格实在吸引。不过一位内地的朋友这次来参展,她说很失望,因为她很认真地挑选了她认为质量最好的书,结果发现,场内根本没有谈版权的地方,其他的参展商对谈版权毫无兴趣,书展不是图书交易的平台,而只是一个卖场,就好像北京的地坛书展,到处都是减价促销的广告。
  而且看看周边展位的书籍,她马上发现带错书了,因为读者需要的不是品味,而是实用。结果,他们这些大出版社的摊位,很快被周边的小出版社用这样的方法吃掉了:出版社花钱买下大出版社的书,然后在他们的摊位放上自己的书做起了生意,很有点嫌这些严肃书籍不合时宜却霸占空间的味道。
  香港贸发局的调查显示,文学类的书籍是这次书展售出最多的,似乎港人的阅读习惯还是不错。不过如何看那些算是文学类的书籍,至少从我自己来说,需要对于文学这个词重新定义。很佩服那些香港作者,其中一位在书展前推出15本书,写作能力和速度也应该创下纪录。有趣的是,那些平时在电台节目评论时政的严肃人物,出的书一点也不严肃,比如教你如何吸引女生,如何学好潮爆英文等等。
  贸发局说,香港书展是一起国际盛事。也因为这样的宣传,自己到书展逛,也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外国的出版商,因为在香港买英文书除了几家书店,如果在亚马逊上订的话,运费往往要比书价还贵。转了一圈,除了在香港开分店的page one,算起来不超过5家。在牛津出版社找到Jane Austin的5本小说,很遗憾还差一本“爱玛”,其他的则主要都是字典等工具书。也有比利时、菲律宾领事馆的摊位,推广本地作品,但是基本没有人驻足。去年的时候,一些领事馆曾经积极参与这个“国际书展”,西班牙领事馆还特别请来了西班牙的名作家,结果受到冷落。今年人家不玩了。
  到书展的人多,并不意味着爱读书的人多。这一点还是贸发局的发言人讲得最精准:“逛书展就好像买GUCCI、LV,如果不来会觉得自己落伍。”一年一度的书展确实让不少的小型出版社赚到了钱,他们为了书展而推出的新书,一个星期下来,营业额往往是全年的一半。对于读者来说,最后一天的散货最为吸引,不少人拖着箱子来扫货。书展也吸引了不少内地游客,今年统计到的就有1万多人,比去年的7000多人多,对于这些内地游客来说,书展最吸引的地方,是可以买到内地没有的书,也算是一国两制让香港书展可以保持的特色和吸引力。
  
  (摘自闾丘露薇博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5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