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看探究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笔者觉得探究课是教育观念的一种更新,是真正还学生一个教学主体地位,是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的需要。它不应有固定的模式,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的出发点,应是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通过以探究课的课堂形式学习数学《方差》一课,教师利用生活中实际范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自由发表见解,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效果。
  关键词:主体地位 探究课 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1
  在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社会要求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改革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构建一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在提示性材料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而发现知识、得出结论的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与此相对应的,实现这种学习的教学方式就是探究性教学方式。通过探究课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自由发表见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相当于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式学习。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不以定论的形式向学习者提示学习内容,而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创造各种富于发现的机会,提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和审查有关资料,去发现知识,去概括得出应有的结论等等。它需要学习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像重新安排、重新组织或转换给予的材料等,然后将最后的结果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下面我就以《方差》课的设计为例来说明。我是以选拔参加数学竞赛的选手为切入点,给出三位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让同学们来选。现在的学生参与意识强,自我意识强,把权力教给学生,他们自然愿意参与进来,而每个同学看问题的角度、选择的标准,以及个人感情等因素的不同,选择的对象也就不同,各执己见,相持不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怎样形成共识呢?当然要“以理服人”。对于想法有些偏颇的同学,教师可及时拉回轨道,不妨说:“我们选出的同学是要参加数学竞赛”。学生马上说“看成绩”,教师可进一步设问,看哪次成绩?看一次成绩行吗?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不行,一次成绩说明不了问题。”结合前面学习的平均数知识,学生找到办法,求他们几次数学成绩的平均数。这时教师可把设计好的三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给出,经过计算学生发现有两个人的平均成绩相同,继而引出新问题,平均成绩相同怎么选?一些学生回答:“选心理素质好的成绩稳定。”怎样衡量一组数据的稳定性,即波动大小呢?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当中,一步步深入研究,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这 一过程中,方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逐渐明朗起来。
  还是以这节课为例,在研究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可借入图象来研究,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有的同学想出了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作差之后求和的方案,一种方案出台,教师切记不要急于评判正确与否,让学生自己来验证,提出疑问,这种方案的弊端很快就被学生找出来,正负偏差抵消的时候不适用。那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有的同学很快提出作绝对值和作平方和两种方案(这一过程中也可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如果在前面的教学中对于三个非负数的讲解到位,这个问题应该会很快解决)就这两种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考察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的结果,作平方和比作绝对值的适用范围更广,作用更强。学生对这一结论已无异议。教师可给出两组个数不同的数据,学生恍然大悟,由于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克服偏差上,忽略了求平均值。这样方差的公式被一步步完善起来。学生也松了一口气,不妨趁热打铁,回到课前的问题,用学生总结的方法去选择谁参加数学竞赛。这回,大家都心服口服,并且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倾向于把认知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低级认知,这一阶段主要的核心是获取知识,主要任务是怎样有效地获得大量知识性内容。二是高级认知,主要核心是提高学习的能力,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接受式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由于信息加工层次较少,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少,因而学习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接收大量的一般性知识,可以带来更集中、更有效、更可预测的学习结果;并且由于学生在该环节上的信息加工程度低,接受理解外来信息所需要的原有知识也比较少,因而原有知识、技能和學习都有限的学生也可获得较大的成功。因此,在初级认知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通常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但是,仅有良好的知识还不能解决许多未知的问题,所以要进入下一阶段高级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更好的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总之,探究课是教育观念的一种更新,也是真正还学生一个教学主体地位,是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的需要。在实际学习探究课中,学生必须提前对基础知识完全掌握,才能进一步对其意义内容作深入的推论或概括,将学生置于一个即与教学内容有关,又可追求个人特殊兴趣的自主学习情境中,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课课堂,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自由发表见解。老师看似负担减轻,无事可做。其实,要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必须做得充分。教师自身对教材应该有更深的理解,要尽量想象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个能力的得来,一方面是经验,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换位思考,假设自己就是学生会对什么问题不理解,学生在哪一个环节卡壳,通常都是共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收放自如,不是一点不讲,而是要做到相机点拨,适当讲解。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走极端,不是在一点提示都没有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再去发现定理的重复劳动。所说的重视学生对定理发生、发展的探究过程是应该在一定条件下,这个条件就是教师的铺垫、设疑、引导、修正和完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收益。”要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才是我们教师教学应达到的最高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45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