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素质提升阅读水平 阅读促进素质提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分别以问卷、暗访和跟踪“读者之星”调查等形式,同时结合不同层次高校阅读调查情况,对在校大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分析对比,探究当代大学生阅读与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个人阅读时间的投入和专业、学术类书籍阅读所占的比重,最终将会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到其成长、职业能力和对社会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大学生 课外阅读 素质能力 调查分析
  [分类号]G252.17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姚伯岳老师在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传统经典阅读与网络数字阅读分会场上,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报告《回归传统,呼唤深阅读》,告诉人们:要想成功,请深阅读吧!报告列举了于丹、易中天等通过深阅读一本本经典著作而走向成功的实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答记者说:“许多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可见阅读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关系到社会。
  1、不同高校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国内不少学者对几个年代大学生阅读都作过调查,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十几年,大学生从读文学经典到读西学、国学等学术著作,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注重跨专业读书、实用性读书,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浅阅读”越来越时髦。正如姚伯岳老师所说的那样,推崇传统和深阅读绝不是排斥网络,只是网络阅读容易导致浅阅读。而传统纸本阅读以及深阅读却能将阅读者带入神凝的境界,从而提高个人的学养。针对现在大学生个人素质与课外阅读关系如何,相互之间是否有所影响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展开了调查,从2009年5月开始分别以问卷、暗访和跟踪调查等形式,同时结合不同层次高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进行分析对比,说明素质不同,阅读水平、表现不一。
  1.1 校内几次阅读调查
  课题组2009年5月对在校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全校发放问卷500份,覆盖文理学科,注重高低年级搭配、男女生比率等,尤其重点调查了历来年考研升学率较高的2个院系。涉及到学习、阅读方面的调查结果为:每天用于自习0-2小时的学生310人,3-4小时的148人,5小时以上的42人;双休日一半时间用于学习的151人,少部分用于学习的218人,大部分用于学习的92人,几乎不学习的36人,全用于学习的3人;关于“一学期读了几本专业参考书”这一问题,一本没读的120人,2-3本296人,4本以上84人。另根据外借系统统计,近3年,年借阅量在5册书之内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年借阅量多于51册的人数在逐年减少,如表1所示:
  2010年5月份又进行一次全校性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857份。在回答“最希望去的课外学习场所”时,83.09%的读者选择“图书馆”。在回答“来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时(此题要求读者选择项目不能超过两个),“自习”被选择1352次,“借还书”被选择928次,“阅览图书”被选择400次,“使用电子阅览室”被选择251次,“阅览报纸期刊”被选择205次。在回答“来图书馆学习的频率”问题时,70.02%的读者选择“经常来”,29.18%的读者选择“不常来”,0.81%的读者“未来过”(第一次来)。在回答“使用图书馆网站”的情况时,65.23%的读者选择“不常用”,10.08%的读者选择“未用过”。在回答“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情况时,63.63%的读者选择“不常用”,17.94%的读者选择“未用过”。
  分析上述问题,笔者发现,学生读书首选去“图书馆”,但去的目的主要是“自习”,被调查者中多半人不进图书馆网站,不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未使用过”电子资源的比率中,有不少高年级学生。
  问卷调查500人中,在回答“上网主要目的”(多选题)时,选查资料的283次,看电影的190次,聊天的171次,游戏的102次。但课题组2010年3-5月三个月期间,在电子阅览室使用高峰期随机暗访调查10次,150人座位的电子阅览室,平均每次:看电影47人;玩游戏的35人;聊天的23人;这三项娱乐合计105人,其他查资料、学习等45人,不到三分之一。暗访调查与问卷调查结果有出入,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是边娱乐边查资料等情况。
  通过以上几次对本校在校生的调查发现,一般本科院校学生阅读量在减少,上网学习查资料也为数不多,在多种因素诱导下形成的功利行为,使学生耐不住不能立竿见影的寂寞阅读。一方面由于各种考试缺乏课外阅读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占用了课外阅读时间,加上主观和客观的干扰,如惰性,那些即便有阅读理念又有阅读行为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干扰,即便好书在手,也不愿意阅读;还有些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课外该读些什么。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某一所高校。
  1.2 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阅读调查
  2009年11月,中国新闻网发表了一份清华自查学情报告:清华本科生学习情况,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式。清华学生自查报告中,每周平均学习时间超过30小时比例的达30.7%。差不多3个清华学生中,就有一个每周学习7天。除上课外,自己学习时间每天超过4小时。
  《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9期发表了王秀平《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全日制15所不同类型大学本科生。按专业分层进行抽样调查:重点建设院校的学生对“提高素质实现自身价值”有较强烈的要求,对学习感到压力大,学风相对好;一般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是以“找到理想职业提高经济地位”为学习目的,就业压力大,考试作弊多,对自己学习状态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周松青的《我国在校大学生读书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对上海市在校1305名大学生的调查》,作者对上海市所有高校按一类、二类、三类大学划分,分别从其中各选一所大学作为获取调查对象的样本库,三种类别的学校在读书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一类高校每百名学生每天读书时间要比二类高校平均多45.8小时;二类高校每百名学生每天读书时间要比三类高校多41.2小时。在学术类书籍的阅读上,这种分化进一步加剧,一类高校每百名学生每天阅读学术类书籍时间要比二类高校平均多86.6小时,二类高校每百名学生每天阅读学术类书籍时间要比三类高校多19小时。
  《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3期发表了唐淑香等的《湖南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分析》,作者对湖南省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8所高校,包括师范、农业、林业、医学、商学、理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进行调查,其结果是:近半数的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另外,还有7%的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一部分学生中,有的在问卷上特意说明没有时

间进行阅读,只是上网看一些新闻,或者不定期阅读,没有坚持每天看书读报的习惯。被调查者中有59.9%的学生平均每月阅读书刊1-4本,而阅读书刊本以下的占20.1%,有近80%的大学生平均每年阅读书刊少于48本。但在被调查的8所高校中,湖南农业大学和南华大学医学院的少数学生每月阅读书刊在15本以上。
  从上述阅读调查发现,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因自身素质的原因,阅读情况表现不一样。一般高校大学生不阅读或少阅读所占比率超过被调查对象的一半。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大学生阅读情况好。可中国一般高校的学生人数远多于重点高校,而爱读书的学生仅占少数,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素质越低越不爱读书,越不爱读书,素质也就越难以提高。
  1.3 与国外大学生阅读情况对比
  《读书,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落后几步?》一文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resn0分校心理学教授勒范恩说:“在美国,大学生连读教授制定的读物都读不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读自己个人感兴趣的读物,更何况打发时间”。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800页。有一位美国作家生动地形容了美国年轻人的读书观,“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下读书,阅读应当成为一种计划,成为大学生课程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美国学生一旦决定要进大学,头一两年必定是通识教育,接下来的主修课程才真正需要你主修阅读,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和专业课程相关的阅读,光在图书馆看一些社会畅销书,何必费尽心思进大学呢?而中国现在的大学生随意性阅读居多。这种随意性阅读的结果,就如日本大前研一在其最新著作《低智商社会》中所说的:看“内容简单”、“即刻见效”之类的畅销书,“不用多考虑就能得到答案”,最终的结果是“停止思考”、“智商衰退”,整个社会变成低智商社会。所以阅读时间的投入和专业、学术类书籍阅读所占比重,最终将会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将决定学生的职业前景和未来能够走得多高多远。
  2、阅读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教养,一个民族的教养是文化。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读书,家长带头读书,孩子自然会仿效,书香传递,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读书。腾矢初在上海图书馆的讲座《读书与人生》中说:“求知”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可以锻造一个人,它可以提高一个人全面的修养,所有看书多、涉猎广泛、学养深厚的人都是知识丰富的。知识丰富,综合素质强的人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人格的魅力,有人格魅力以后就会有一种凝聚力。“阅读与其他知觉不同,必须通过学习及个人重构才能够掌握,其本质属性不依赖于直接的感官输入,而通常取决于每一位读者的智力水平及早期所接受的训练”。
  所以阅读是通过个人的思考和感悟,将知识、技能、能力逐步内化为素质。这个感悟的过程也就是内化的过程,当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品质的一部分,并具有个性化、人格化特征时,那么人的素质也就形成了。而个性化、人格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阅读又是一种积累能力,呈几何级数递增”。也就是说,学生经过知识的积累或技能训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及自我感悟,逐步改变自己的态度倾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眼光,并把它们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方式与思维模式,形成认知世界和处理事物及其关系的新图式,这才是素质。
  “知识是载体,是基础;能力是展现,是升华;素质是核心,是智慧的结晶。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前提条件,没有渊博的知识,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更谈不上良好的素质”。所以真正有素质的人,他们无不博古通今,对中外文理知识有着良好的理解;在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信息流量很大,沟通能力很强。
  3、阅读提高个人素质
  从对九江学院历届读者之星(前10名读者)的跟踪调查可看出,读书多的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比较强。如:①化学化工学院B0681班一学生,所学专业是应用化工技术。2007年度借阅图书260本,2008年度借阅图书285本。两年读者排行榜居前位。现就职于广州标协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从事企业管理咨询业务工作。领导非常器重,获得用人单位好评。②外国语学院B0636班有位学生,2007、2008年度借阅图书分别是212册、205册。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进出口业务的一般流程,并能够缮制各种外贸单证;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现在深圳AClGR0UPCHINALTD.工作,在回访毕业生时,该单位领导特意表扬,说是来年有像这样的毕业生可推荐去他们单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法学院A0513班一位学生,3个年度借阅量排行榜均在前l0名,为专升本学生。在校表现很好,曾是班长;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她非常重视英语方面的学习,课余时间常去英语角锻炼口语,也常与外教进行交流。因外语非常好,现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还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传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一些学生,当年都是排行前10位内的读者,有的甚至是2008年度读者排行榜居首位的(借阅图书316本)。对这些同学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读书的多少与日后从事的工作会形成一定的正比关系。当然找到一个好工作,并不代表素质高,因为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在工作之后依然要坚持学习,才能使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
  新东方教育培训研究院院长王强,当年在北大读书时就将每月发的20余元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王强说“我这个‘书痴’重在求知,培育自己的心灵。”现在的王强是北京所有书店的超级VIP,隔两三天就会跑一趟书店。家里藏书有5万余册。由于书香门第的熏陶,从小就酷爱读书,所以成就了他新东方的教育事业。
  4、改善阅读情况的相关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阅读与素质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2010年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25本。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年阅读量都在10本以上,以色列、丹麦、瑞典等国甚至高达四五十本。单就中国人均阅读量而言,中国的确面临着‘低智商社会’这样的危险。因此,笔者呼吁业界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不令人满意的阅读现状。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学校。一是调整课程设置,如通识课的课时与专业课课时比例不协调,甚至是主次颠倒,导致这些本科院校的部分学生,前两年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书,缺少专业课教师引导,后三学期有专业课,可课程太多,又缺少时间进图书馆看书。二是狠抓教风与学风,教师的引导点拨非常重要,对学生注重用“好读书”、“学习标兵”等典型激励和带动良好学风的养成。三是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为学生开出本专业的书目单。四是采取强制性阅读措施,如不少高校规定学分形式等。
  ・教师。提高自身专业阅读量,帮助学生处理好读书的选择及其关系,推荐专业导读书目,开展读书经验交流、座谈、讲座等。
  ・图书馆。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在兼顾选实用性图书的同时,选学术性、高品位的图书,从好的出版社、好书店、认定著名作者以及文献引用率的角度判断图书的质量。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形成立体阅读框架(如同济大学图书馆)。三是馆员以推荐好书为己任,在读好书、选好书、向学生推荐好书这三个方面,图书馆内部可以搞一些考核评比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68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