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兰

  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人的音乐审美感受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全面发展。音乐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并促使他们追求更复杂、更高深的音乐,形成音乐鉴别能力,具备良好的审美趣味。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等多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呢?
  一、提高音乐审美感知力
  所谓审美感知力是一种能感知、反映生活中的客体,并对其艺术本质和属性进行体验的能力。培养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
   二、提高音乐审美想象力
  黑格尔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因此,音乐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平时的生活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有机地融入音乐之中以形成丰富的音乐画面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的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是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
  三、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音乐审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接受中形成的。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它不仅表现在由外到内的鉴赏方面,而且表现在音乐本身的演绎上。以音乐审美情感为内核的音乐审美心理,它是个体的音乐审美、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意识等的直接反映,也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同时它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和社会阶级意识等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人的音乐审美感受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全面发展。音乐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并促使他们追求更复杂、更高深的音乐,形成音乐鉴别能力,具备良好的审美趣味。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编辑/杨小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73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