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画与美术差异性分析的动画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就动画与美术差异性分析的动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动画教学 美术教学 差异性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动画源于绘画,但动画教育不能拘泥于美术教育模式,不可否认,动画教育与美术教育在基础阶段中存在交叉范畴。比如美术教学与动画教学都强调造型能力的训练,动画教学中的视听语言课程源于对美术中对艺术语言表现的培养,这些都体现了动画教学与美术教学之间存在的相通性。正是因为这些相通性,也使我们在动画教学中容易把动画教育看做是美术教育加上影视技术教育,当前一些院校的动画专业大都归属在影视艺术学体系下,或者归属于纯艺术学科体系(如国油版雕),还有的归属于艺术设计学科体系等。动画课程设置也是从原来的艺术学科体系中演变过来,师资也大多为原来的艺术专业转型过来,原来的绘画教师大多向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导演、视听语言等课程转型,这种基于美术专业演变而来的动画教学体系,缺乏动画专业出身的教师,缺乏规范的教材,也缺乏系统合理的课程设置,这一切都使动画教育步履维艰。动画作为一门独特而新颖的视听艺术形式与美术有着本质的区别,美术的创作与动画的制作过程也迥异。一部动画片的制作,有剧本,有编剧,有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台本,原画,修型,中间帧,场景绘画,人物上色,音乐,后期合成等各个复杂的环节,它是集文学、绘画、舞蹈、音乐和表演等艺术形式以及其它人文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如果完全照搬美术教育模式,或者由一位教师担任全课程教学辅导的单一授课模式,或者认为动画教学就是纯绘画技法加计算机操作的简单叠加,势必造成动画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同质化,本文将从动画教学与美术教学的差异性比较出发,尝试探讨更契合动画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个性化表现与团队协作之差异
首先,从创作形式上看,美术中的纯绘画教学刻意弱化共性,注重个性化的直觉与感性的训练以及创作者的自我修养,作品基本上由单个作者独立完成,更多的是作者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生活感悟的体现。动画作为岂术大系中的一支流,遵循一般艺术教育规律,但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性,动画是一种边缘性的艺术形式,决定动画优劣的因素很多,不只是单凭扎实的绘画基础就一定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这也决定了动画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美术中的纯绘画专业的课程。动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包括对学生影视知识、戏剧知识、文学知识、历史学,社会学等各种知识的全面培养。由于动画的综合性强,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因为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样样精通,所以必须靠集体力量才能较全面地将各学科领域知识综合渗透到动画创作中来,而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也成为一些企业招聘动画人才的一种素质要求,2004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次动画教育与就业论坛中,一位动漫游戏企业老总在谈到自己在招聘动画制作员工时说,若遇到应聘者大淡自己在整个作品中担任了多少任务,诸如完成某段动画,设计其中角色,绘制其中场景等等,这类应聘者一律不要,原因是他们过于强调自我在团队中的作用,而忽略团队的整体力量,这些人在公司的团队中势必影响团队的和谐,从而不利动画的制作。现在动画公司里的分工细致,从前期企划、脚本、分镜、人没、场景,到中期放大稿、原画、动画,再到后期的扫描、上色、合成输出,个人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完成的是很具体的部分,每个人各司其职,有所侧重,个人分工明确而又与整体的每个环节紧密相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动画制作中尤为明显,
其次,从创作周期上看,纯绘画的创作周期相对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小时,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不等,但制作一部完整的动画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以《花木兰》为例,迪斯尼在这个题材上花了近8年时间,若只依靠个人的力量必然势单力薄。20018年6月21日在国内影线上映由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取得非凡的票房。448名演职员(包括配音演员)为这部电影付出了21,442个人工周,折合107,210个人工天或857,680个人工时。《功夫熊猫》的制作周期约4,5年(2003年秋季到2008年春季)。《功夫熊猫》动画部是一个全球性动画制作团队,由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英国、墨西哥、菲律宾、日本、瑞典、比利时和以色列等国的动画制作人员构成。不同国家的动画创作者,能合作如此长的时间,全部仰仗集体合作精神。
为此,动画教学中应实行个性化教学并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在教学时根据不同的创作组,针对学生不同的专长和个性进行内部分工,因材施教。如造型基础扎实的学生可负责原画设计;擅长背景设计的可担任背景设计;擅长后期制作的可担任后期处理等,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潜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在实施分小组进行个性化教学形式的同时,在创作组中首先确立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树立1+1>2的团队观念,并且向团队成员灌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制订一种为鼓励团队合作的奖励制度,以团队的制作进程为主要目标,但强调协作意识并不是扼杀个体,事实上,只有强化训练学生单个动画创作环节的相关技术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才能使学生在团队中学到系统的动画创作知识,才能提高动画创作的整体水平。因为与动画课程的技法教学没有直接相关联,对学生合作意识强化的这一环节往往在动画教学的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以情感为基点与市场为导向之差异
从文化本体视角俯瞰纯绘画艺术与动画艺术,纯绘画教育培养的是带有精英性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相比较而言,动画则带有明显的大众文化品质,这种大众化具有标准化、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特征。动画创作要适应广大读者欣赏和审美的要求,动画创作最终是要放映发行与观众进行交流,要迎合受众的观赏心理而不是孤芳自赏,对动画如果像对油画或者国画那样的要求将会曲高和寡。相对于纯绘画创作而言,动画创作的投资也较高,这也造就了其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动画教育若完全脱离市场,关起门来搞自己想象中的“真空作品”,势必造成与市场脱节。纵观中国动画的历史。我们在动画市场的营销上吃了不少苦头,动画作品盈利的案例不多,票房失败的却是不少。比如号称“中国三维电影史上投资最大、最重量级的史诗巨片”的《魔比斯环》,俨然已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反面教材。2006年,《魔比斯环》踌躇满志地上映,却遭遇了市场的“冰山”,以票房惨败的命运告终。由于投资高达1,3亿,想只依靠在中国市场收回成本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投资者从一开始考虑的主要是海外市场,并没有想过要在国内放映。但当《魔比斯环》制作完成后。投资者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咱们中国人做的电影为何不在国内放映?”因此,制作方才决定联系《魔比斯环》在国内的发行和放映。由于一
开始《魔比斯环》并没有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与需求进行制作,没有在影片中加人足够的中国本土元素,这也是《魔比斯环》在中国动画电影中以票房惨败的命运告终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在动画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整合方面。应参照相关的职业技术标准,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流程和内容,将企业项目带进课堂,改进实践教学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实践学习与将来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朝着“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还可在动画教学中开设《动画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作为动画专业的选修课程,并组织学生参与动画市场的调研,包括动漫产品包装、消费渠道、受众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但是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来实施动画教育,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动画专业的创作的空间。因此动画教育要把握好艺术和市场的平衡、艺术实验短片和商业动画创作的结合,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一方面通过艺术引导市场,通过实验短片等探索性与艺术性较强的动画片来鼓励观众“升级”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欣赏水平。
三、艺术性审美与技术性审美之差异
纯绘画真正要表现的是画家所独有的思想和各种各样的生活观念以及人生感悟的艺术化体现。纯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为画家的思想和感悟提供所有的帮助,而且在纯绘画中,技术往往是被画家刻意淡化的,技术手段不是评价一件作品的主要依据,画家个人的思想和感觉在纯绘画创作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动画是以绘画的各种手段作为创作基础,并借助于科学技术来表现事物、人物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过程。动画既囊括了传统的绘画技巧,也涵盖了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可视的运动光影图像。相对于纯绘画艺术的手绘形式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的亲和力,动画则需要高新技术的加盟,特别是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动画艺术的创新注入了新鲜活力,使人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大餐”,也引领动画的应用领域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动画教学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制作软件是动画教学区别于纯绘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如果不会使用软件,无异于在战场上的士兵不会使用枪支一样,因为计算机强大的虚构和仿真功能在动画创作中提供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大幅度减少创作中的未知因素从而增强学生制作动画的信心,也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空间,因此动画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创造性统一的体现,技术的介入能改变动画制作的传统概念和手段,技术和艺术在动画教育中是相辅相成的。纯绘画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些纯绘画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便于同观众产生共鸣,对纯绘画艺术语言的掌握与借鉴也是动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尽管动画存在着浓重的商业色彩与科技需求,但就其文化品质而言,它传达的审美理念、文化精神依旧是动画教学所应传承的文化基因。现代动画发展离不开科技,但现代动画的发展更应该是人文底蕴和科技手段的完美结合。
随着各大动画院校培养的动画人才与动画产业需求之间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改变把动画教育简单地定位于美术学科的观念,建立适应动画教育的教学机制以提高学生适应行业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3]彭玲,动画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研究系列)[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4]陈敏姣,动画艺术教育的特殊性[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7)
[5]孙立军,浅谈中国动画的创作现状[J],北京:电影艺术,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4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