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孔子与柏拉图的传播思想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孔子和柏拉图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两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作出对人类和世界的思考产生了东方和西方迥然的文化差异。这突出地表现在东方人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西方人在逻辑、系统上的自然追崇。本文着力关注的是二者在思想形成和思想传播过程的异同。包括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试图从这个角度剖析文化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传播思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101-2
  
  孔子与柏拉图都是早年致力于政治,后期从事教学。他们的教育实际上是政治活动或者说是政治思想的延伸。他们的一生,就是一边思考政治一边传播政治的过程。他们的传播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权势力的“王”和贵族以及后期的学生。本文从传播目的、传播结构、传播技巧方面来阐述二者的传播思想。
  一、思想传播目的
  孔子和柏拉图是带着失望的政治心情开始他们后期的教学生涯的,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放弃对自己政治理念的宣传。《论语・为政篇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以众星环绕北斗星的形象比喻以道德治国的理念。柏拉图则写就了启程西方哲学的《国家篇》等40余篇“建国”文章。“我们利用传播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用于作出决定,用于说服和操纵别人。”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实践就是一个传播政治思想和说服统治者的过程。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理论(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不难看出,在他们那个时代,思想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和狭窄的范围,而是已经和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复杂的联动。
  二、思想传播方式
  孔子和柏拉图都是思想的开创者,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利用一切可供支配的条件满足对思想的追索和传播。
  第一,孔子和柏拉图都善于自问自答,重视与人交谈来获得知识。在传播学上就是进行“主客我”、“自我互动”、“内省式”的传播活动。比如在《论语》中,学生问孔子,什么是死?孔子答道:“未知生,焉知死”。柏拉图在《国家篇》中的关于“正义论”的阐述也是内在思考的结果。
  第二,孔子、柏拉图的周游、教学、讲座都是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方式。孔子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柏拉图之后则出现一位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论语》是弟子对孔子教学活动的搜集,柏拉图的学术著作40篇,书信13封。孔子开设私塾,教授六艺(《诗经》、《尚书》、《仪礼》、《乐》、《周易》、《春秋》),后来发展成沿袭数千年的蒙馆、经馆;柏拉图开办学园,传习哲学、艺术、科学、数学、天文、音乐等,这就是现在世界普及的高等教育的雏形。不同的是蒙经馆随着中国封建专制的结束而消亡了,而柏拉图的学园因为在文理艺学术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所以在漫长的岁月中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
  三、思想传播结构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典型的直线传播模式。对统治者来说,强调“正心”、“修身”;对普通人来说则带有终极理想的意味。孔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不论什么人,王族还是百姓都一样,以自己为中心,由最近最亲的关系到次之关系再到糟糕最后则是无关联,如水纹一层一层向外漫延过去。个人的终极人生目标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紧密结合起来。目标的既定带出方法的既定,随着时间推移,就形成了习惯或者说文化或者是思维。孔子功利性质浓郁的思想学说通过众多的门徒代代相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超稳定的封建帝王制。
  (二)完美人格的传播主体
  柏拉图的思想传播是双向循环结构。这个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他围绕着建立一个“理想国”即“铸造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理念,提出系统的建国方略,而教育是实现理想的最有效的方法。他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具备认识正义、认识最高的“善相”的基础的智慧的人。然后由智慧的人承担起统治者的责任,带领人民走上至善、幸福的生活之路。对护卫者的教育则强调勇敢,对平民的教育则是提出“节制”的概念。当这三种阶级的三种美德配合得亲近无间时就会产生第四种美德――“正义”。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就是由平民―护卫者―统治者,相应贯彻节制―勇敢―智慧的要求来达到“正义”的理想国度。而贯穿其间的是对三种阶层的教育。教育是三阶层相互联系和思想传播的手段。统治者、护卫者都来自于平民的选拔,选择最优秀的人统治、保卫。三阶层都需要一种我们理解的宿命观,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互不逾越。这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度。
  统治者选择于平民(哲人),当然也受平民的评价。因此,比较孔子只为统治者提出一种单线性的治世方式,柏拉图的双向循环的思想传播结构已经孕育了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基础。
  四、思想传播技巧
  二人的传播技巧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的地方。
  (一)语言
  孔子的语言有四个特色:准确精炼、有感情色彩、哲理性、形象性。《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语“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语言要讲究准确达意。《论语・子罕篇》:“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绛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知何也已矣!”这里体现出孔子超强的说服力,言语恰当又能改正错误。柏拉图《斐德罗》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传播者,必须天赋、知识、实践三者合一,才能做到完美,而他本身又是极富才华的辩论家,侧面展现了他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针对性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给了子路、冉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公西华很不理解。孔子就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说明了孔子对受众的心理和性格了解得很清楚。柏拉图认为弄清楚传播目的和“知道自己的言论对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是成为一名成功传播者的前提。二人同样重视传播主体的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威信,另外对传播对象的个性把握持积极态度。
  孔子和柏拉图都是影响世界发展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因时代所限,他们的思想自然有其局限性。但在传播思想的活动过程中,二人都重视内心问答和群体交流的方式,体现了做学问研究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原则。思想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必定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要掌握这些抽象的规律,就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活动。发现了规律,掌握了真理,就应该努力去实现它,不然,你去搞研究,去思想,又是为了什么呢?
  
  【参考文献】
  [1]刘琦.诸子精解精译・论语・为政篇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力丹.论孔子的传播思想――读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1).
  [5]孔健.阳光下的孔子――孔子与大众传播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6](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田水.孔子与苏格拉底谈话式教学的同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5).
  [8]王冰.浅议柏拉图的传播思想[J].青年记者,2008(29).
  【收稿日期】2010年10月25日
  【作者简介】博文(1984- ):男,湖南湘西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大众文化与文化传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6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