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心理体验,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力求达到阅读教学行为模式的最优化。
  [关键词]主体意识;文本意识;教学设计;阅读过程;成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92―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良好个性,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体验,从而完善阅读教学,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主体意识的广泛化
  
  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应让这种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实践的难易程度、道德价值、情感效应等方面得到广泛体现,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则激发不了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参与兴趣;而问题设计得过于艰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又难以参与进来。所以,教师要合理设计教案,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延伸、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与活动形式的拟定、教学教法的规划等等,对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有合理筹划。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使阅读教学课成为教师与全体学生交流的平台。
  
  二、文本意识的具体化
  
  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不同,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所以教师授课时既要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又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学文本,把文本内容具体化,把教学流程各环节合理分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到阅读教学实践中,例如在学生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范读、朗读、默读、齐读、自读等多种方式。在学生思考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与分析、具体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多种思维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做些简单的笔注,例如文中注、筛选、旁注甚至批注评论等,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平台。
  
  三、教学设计的梯度化
  
  学生阅读文章时,不但要读懂,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阅读分为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在认读中,需要教师在归纳学生疑惑的基础上,引出一个更高层次的、大众化的问题。在解读中,需要教师有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的整体思路。教师要在认读与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差异性,并在鉴赏、评价、创新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一些有层次、有梯度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达到各有所得、各有提高的目的。
  
  四、阅读过程的互助化
  
  教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面对众多层次差异的学生,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内或小组间等方式进行阅读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这种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吸收、理解、采纳、评价别人的见解,既可以使成绩优异的学生忘掉对简单问题的厌烦感,又可以使成绩差的学生忘记对艰涩问题的畏惧感,让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成果评价的立体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立体评价,而不能单方面强调结果等级评价,忽略了过程得失评价。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作品的上帝,其创始人2--的德国的伊瑟尔提出了“隐含读者”的概念,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始终要考虑到“隐含读者”以及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应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然后有目的地把读者的这种心理需求体现在文本内容与结构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大胆尝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展现生命力的舞台。
  阅读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步履维艰的局面,使传统教学与新理念有机结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7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