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评价,成就有效品德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秋华

  品德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它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以评价促发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成为广大教师最为关切的话题。有效品德课堂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为导向。
  
  一、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由于是全新的课程,如何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体现?课堂教学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1 突出课程的主导价值。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的性质概括了课程承担的特殊教育任务是让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课程虽然是综合性课程,评价具有多元性,但它的主导价值是以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旨归的,具有非常强的育德功能,我们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凸现德育课程的学科个性。
  
  2 重视学习过程的生成和体验。
  课程的过程价值体现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亲历性、自主性和方法性上。品德课是一种体验性和经验性的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内容是无法通过知识和道德概念去实现的,而是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坚持目标导向,用目标来管理和评定整个教学的每一过程,不断注意学生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才能避免只追求“理想”结果不顾过程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一种多方位、多层次、多信息、主动交流的有效教学。
  
  3 强调课程与教学整合。
  强调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德育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是品德课程的追求目标。在实施课程中,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是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要使品德课程向生活开放、向自我开放,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生成性资源;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个人经验,使学生成为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文化的创造者。因此,教学时教师是否确立课程创生与实施的主体意识,是否努力建立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是否注意有效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达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二、教学效果评价必用的方法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儿童活动的评价。以儿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评价是否在自己主动进行道德构建、体验和掌握社会生活方式过程中真正得到了锻炼、提高和发展。
  
  1 主体多样,信息多源。
  品德课采用主体多样化、信息多源化的开放性评价。主要强调在评价过程的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作用。评价的主体除了老师,还有同学和自己,还可以有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多方信息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增加评价的客观性、评价的可信性,才能对学生作出较全面、准确的评价,才能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条件。
  
  2 内容多元,形式综合。
  
  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综合多样化,是根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原则。它是对突出评价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关注个体的处境的需要,注意发展和变化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关注,强调评价指标、形式手段多样化,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提出的要求。
  品德课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即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及学习结果(即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三方面。评价内容的多元,才能体现对学生的主观努力与不同发展的关注,才能重视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的努力和获得的进步,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评价促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评价的形式除了通常的试卷或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应该加大对学生平时道德行为考核的力度。可结合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品德行为的综合素质,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平时点点滴滴的言行表现加以积累综合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当然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各种方法都有其使用的范围,包括《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几种质性评价方式,教师都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使其更加完善,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新课程精神“观照”下。评价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最终目的。不仅只是简单地给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个优、良、中、差,而且是通过评课,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师生共同的成长。
  
  责任编辑:林 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