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忠豪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对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面的探索,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上海市政府于2005年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标志着“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经开始走进我国的中小学校。然而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于语文课程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更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西方国家生命教育强调身心健康,我国港台地区注重伦理。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则是从生理、伦理和心理角度。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重视人的心灵的培植,重视人完整精神的建构,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促使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这段话不仅概括了生命教育的目标,也阐明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种有着深厚哲学根基。蕴涵人生大智慧的教育,它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单凭学校教育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否定学校对少年儿童生命发展的主导作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中小学各学段,需要整合学校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方面面,形成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并且根据青少年儿童心理差异,确定各年龄段生命教育目标和内容。有专家认为,小学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接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培养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二、语文课程在生命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是以德育、社会、宗教和健康教育等课程为主体,也有些国家和地区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尚未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主要是在相关课程中添加或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上海市生命教育实施纲要》明确将各门学科开展生命教育区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康、历史等课程,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纲要明确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按照课程论的解释,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对中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作用。新世纪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其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作为人类文化结晶和载体的语言文字,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体现着对生命的感受,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极富生命教育的弹性和张力,因而语文课程是学校生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应该而且发挥其在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识生命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新主题,可以丰富语文教育内涵,但是也必须保持清醒认清语文课程在生命教育体系中属于隐性课程,这门课程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随机的、无痕的、柔性的。并不一定有具体的、硬性的、系统的生命教育目标。其实生命教育是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一命题的应有之义,并不需要外加;教师需要的是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认识并充分利用好语文课程富含的生命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度适量地实施生命教育,对学生生命价值的认识施加影响,正确导向。
三、语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课程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毫无疑问会受到课程特点和课程本体任务的制约,为探求语文课程生命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需要探索符合课程教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1 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和事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大量事实表明,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生动具体的行动实例比起抽象空洞的言语说教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更容易获取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而生动的先进人物或感人事件能够真正影响人、感化人。在这一方面,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比如作家史铁生在21岁时双腿瘫痪。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但是,他的母亲以伟大的母爱和对生命执着的眷恋与追求,重新唤起他对生命的认识,课文《秋天的怀念》结尾写和妹妹一起到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和生活的勇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宝贵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条小鱼在乎》也是一篇富含生命教育元素的散文,课文刻画了两个对待生命态度截然不同的人物,面对搁浅在海滩水洼里垂死挣扎的小鱼,一个奋力求助,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一个却是袖手旁观,并且还拼命劝阻,表现出对弱小生命的无视和麻木。课文赞美了一种“以微薄之力。执著向善”的美好精神和对弱小生命的珍爱,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如果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两个具体人物截然不同的行为和态度的对比,引领学生去感悟体验生命的价值,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 以语文的方法和手段实施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生命教育与德育、社会、自然等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从价值取向上应该是一致的。都应该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的教育。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语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语文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为本体任务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区别是:语文课程生命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听说读写活动,而不应该是离开语文活动的单纯的说教;应该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悟和体验,而不应该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接受的仅仅是生命教育,仅仅是对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加深了认识,或者对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有了新的收获,而在语文能力提高上无所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即使生命教育很突出,也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因为它没能达成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并且与思想品德课、社会课没有质的区别。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须根植于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应该是无痕、无缝地融入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北京教师王文丽上的《我爱……》这堂课,学的是台湾残疾儿童周大观写的两首小诗。第一首《我还有一只脚》,要求学生透过诗歌语言文字读懂周大观是个残疾儿童,但对生命充满了乐观,然后让学生朗读诗歌中的词句,发现能够深深地打动自己的字、词、句子。学生透过诗句的理解,一个面对肢残的身躯充满了乐观与坚强的人物形象高高矗立在眼前。老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带着对作者的情、尊重和热爱,把这首诗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然后,老师又趁热打铁,学习第二首诗歌《活下去》,教师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第一是将诗的最后一句隐去,让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补写最后一句诗。第二让学生说出“假如你的生命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月的时光,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静静地思考两分钟,然后作答。”第三是写一段话,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住今天,把握住自己。写出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充满生命教育元素的语文课。课堂的主题是关爱生命。但是这一主题是贯穿在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活动之中的,生命教育与语文学习是融为一体的,是通过语文活动来实现的,因而学生在课堂内不仅获得了思想感情的陶冶,其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在内容与主题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切性,在方法上要凸现课程特点,不穿靴戴帽简单作加法。不牵强附会硬装样头。
3 提倡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阅读是读者主体的个性化行为。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知识经验、情感世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学习方式和阅读。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时下许多语文教师走进语文课堂,从开头的导语。到最后的作业布置,都是教师预先精心设计好的。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讲解,主要基于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以这种主观性很强又很成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来引领学生解读课文,其讨论的话题往往围绕的是教师和文本对话的结果,而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结果,这样的对话很可能替代并消解学生文本阅读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进而使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更为严重的是,长此以往。会逐步助长学生阅读的依赖性,消解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突破“教课文”的陈旧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换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收获。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组织语文教学。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坐在同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教师备课时可以预设教学目标,可以预设教学过程,但是目标和过程应该有相当的弹性。要随着真实的课堂生态予以调整,而不能一厢情愿地“走教案”。要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策略,让他自己去应用;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情境,让他自己去创造。倡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直接与作家对话,与大师进行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学生在文本的引领下,在与文人大师的“对话”中,对生命的理解可能会更加丰富。对生活的体悟可能会更加深刻。
4 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因此语文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对于生命教育的意义绝不亚于课堂内的书本学习。
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通过课内外各个途径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整合。从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等各方面生成生命教育的主题,引导并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主动亲近自然,从而懂得关爱生命,关心社会,关怀他人;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的学校以组织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阅读后撰写读后感,召开读书会,编写小报,举行成果展览会等等。有的学校倡导学生配合社区开展敬老活动或助残活动,为老人读书读报,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学生在为老人和残疾人服务过程中。通过对生命的真实体验,真切感悟并理解了这批特殊人群的情感和需求,懂得了如何帮助人,尊重人。
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语文综合性活动可以小组为合作群体,大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组织社团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对自然、生命的认识。
语文综合性活动还有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课堂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体会交际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关注生命,在语文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现代教育做出的心灵的选择。也是语文教育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认清肩负的使命,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责任编辑:邓诗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