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条件下社会新闻如何出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俊平

   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等方面的报道,反映的是社会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人情味等特点。因此,传统媒体一直将社会新闻作为争夺受众的利器。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新闻重新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一个话题。首先领其风潮的是都市生活类报纸,它们将社会新闻作为争夺受众、拉动市场、吸纳广告的主打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后,众多媒体随之跟进,甚至也成为部分党报改变冷面孔,转变形象,贴近市民,走进家庭的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之一。然而,当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出现并迅猛扩张时,这种以反映社会万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新闻就不再成为传统媒体的独占风景,其受众市场悄然被新媒体蚕食、侵占。这只是“冰山一角”,在社会新闻争夺战的背后,实际是新旧两大类型媒体新闻理念与传播实力的对擂较量。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社会新闻还能在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版面上重振旗鼓,再度出彩么?
   一、传统媒体报道社会新闻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等传统媒体独占社会新闻的原有优势已不再复存。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闻资源争夺激烈。
   新媒体出现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通讯员,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将发生在身边的事传出去。有些自由撰稿人甚至直接向外地媒体传稿,这使新闻的属地监管与地域界限被彻底打破,使新老媒体出现不平等竞争,也使当今社会新闻出现两大特点:一是首发新闻的基本不是专业媒体的记者;二是首发新闻的媒体并不都在新闻发生地,即同行所说的本地“开花”异地“结果”。
   2.新闻时效大打折扣。
   时效性是社会新闻抢手的重要条件。谁争取了时效,谁就可先声夺人。新媒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快速传播方式产生“今日报道”,使传统媒体原来倍受读者青睐的“昨夜今晨”不再抢眼,而变成了明日黄花。
   3.新闻容量明显受限。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信息容量不受限制,不仅报道的内容多而全,而且形式丰富多彩。其传播载体不仅有门户网站,还有论坛、博客、播客、视频等。这么多的渠道和形式所产生的海量信息,是传统的广电媒体和报刊媒体无法比拟的。
   4.信息反馈慢,受众互动差。
   传统媒体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信息反馈系统,如通联队伍、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此外还有一些让受众参与互动的方式与办法。但这些与新媒体的信息即时性、无限制互动的特性相别,就显出少、慢、差的弱势了。因为即时互动,网络成了各种信息发布与反馈的集散地,也成了广大网民发布与传播言论的自由场。有如此之优势,社会新闻之所以能在新媒体上大行其道就不足为怪了!
   二、传统媒体对社会新闻的“突围”之道
   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传统媒体要保持社会新闻的“主打”优势,除了要坚守社会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规律外,还要针对新媒体发展的一些基本特点,精心策划,扬长避短,在“内容为王”的整体思路、框架下,推陈出新,确保社会新闻鲜、活、深、乐的基本特色。
   1.你无我有,独家出彩。
   报业优势之一就是始终握有制度赋予的信息采集权并持有较强的信息采集能力,而这两者是门户网站和其它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正是因为保留着这种优势,使传统纸媒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产生独家新闻成为可能。传统纸媒独家新闻主要体现在政府资讯权威报道、重大事件报道、典型报道等方面。《三峡日报》今年推出并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的“讲个故事给党听”大型征文专栏就是其成功的范例。此专栏结合本地史料,联系实际,旨在以小见大宣扬我党建立90年来的丰功伟绩,因其贴近性,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选登的征文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也有不少是“史海沟沉”中的独家新闻。如《23岁的红军师长刘子泉》、《“红小鬼”拽着骡子尾巴过雪山》、《艰苦卓越的抗战时期:他们扮演“革命夫妻”》等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使年轻一代的读者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特别是《他两次穿越蘑菇云收集原子弹微粒》,介绍了飞行员吴玉恒和他的战友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为我国核工业做出极大贡献的感人事迹,使一批80后读者受到极大震憾。今年第六期《新闻前哨》杂志刊发两篇文章,将《三峡日报》“讲个故事给党听”征文专栏作为“经典案例”予以郑重推介。其文评介该专栏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未雨绸缎,先声夺人;二是通天接地,一线串珠;三是贴近性强,影响广泛(包括报网互动)。由此可见,报纸发挥自身优势也是能做出新媒体所不及的社会新闻来的。
   2.你有我优,深度出彩。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得到独家新闻的机率越来越低。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技高一筹,用更专业嗅觉、更犀利眼光,透过事物的表层,从平常中挖掘精彩,从静止中演变运动,从孤立中衍生关联,采写出有深度、厚度、且与众不同的社会新闻。例如,今年6月2日傍晚,湖北省宜都市陆城城区发生一起车祸,中年妇女聂某遭一辆大货车碾压身亡。宜昌各媒体在网上、手机上迅速传播了这条短消息。《三峡商报》记者王晶晶在深入采访中了解到,这名中年妇女是在送儿子参加高考后遭遇车祸的。于是,她马上想到,母亲遇车祸,儿子高考会不会受影响?学校、社会、家庭;老师、同学、亲友怎样对考生保密,让其“安心”完成高考?她的建议得到编辑部领导重视。编辑部做出两项决定:一是高考期间不发稿,宁可牺牲一条新闻,也不能影响孩子高考;二是深入采访,将高考前后的六天六夜,在考生见不到母亲的情况下,亲友、同学、老师强忍悲痛,隐瞒真相,共同照顾考生姚明完成高考的感人故事,写成了《六天六夜,大爱编就的“封锁网”》的长篇通讯,于高考结束后的6月11日在《三峡商报》社会新闻版刊出,稿件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全国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网友跟帖数千条。
   3.你泛我精,典型出彩。
   虽然,新媒体的海量信息让传统纸媒望尘莫及,但其信息泛滥使网络新闻导致“浅阅读”,甚至让受众无所适从。于是,定位明确、梳理清晰、表达准确的传统纸媒的社会新闻仍将成为人们的阅读选择。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既是社会问题的监测者,又是社会问题解决的促进者,其公信力是新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今年3月上旬,宜昌各媒体刊载夷陵区青年农民李桂平不幸患上尿毒症,其妹要捐肾相救的消息。本集团视觉中心得知此消息后分析认为,简单的刊发一则求助消息意义不大,需要有一种长效办法,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经过周密策划、深入采访,3月18日,《三峡日报》用一整版的篇幅,推出了《无价的亲情――供妹读书,哥曾辍学;为哥治病,妹要捐肾》大型摄影专题报道,社会反响强烈。据此,夷陵区政府专门建立了“大病救助基金”,由财政拿出200万元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大病救助问题,并将此列入区政府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4月初,夷陵区民政局关于李桂平的救治方案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复同意,李桂平由此成为夷陵区“大病救助基金”的首个受益人。
   4.你热我静,准确出彩。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期,作为主流媒体不仅要把握自身的正确舆论导向,还要有驾驭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时下,不少新媒体对一些社会问题热衷炒作,而不计后果,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正确的态度是,新闻媒介既要正视此起彼伏的社会问题,更要冷静面对,深入调研,理性思考,一切都要以维护大局,有益于社会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不可头脑发热,盲目跟风,草率从事地去搞那些具有一时轰动效应的社会新闻。今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再次引发对三峡工程的热议,一时间,所谓三峡工程对生态气象影响的报道充斥各媒体,特别是网上对三峡工程的非议、指责更是铺天盖地。什么“都是三峡工程惹的祸”,把国家近年出现的大地震、泥石流、高温、干旱、洪灾都归罪于三峡工程。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最大的舆论集团,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向社会做出了公正、客观、科学的报道,以引导视听。集团各媒体始终保持冷静、审慎、负责的态度,没有盲目跟风,既积极参与,又冷静思考。集团主要媒体跟进三峡工程报道近60年,留存有三峡工程研讨会、论证会的大量纪录,编采人员没有查出三峡工程对干旱影响的文字依据。为保持新闻的权威性,编辑部放弃原使用自采稿件的计划,集团所有媒体同一天刊发了《人民日报》记者专访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的文章――《十问蔡其华》。同时,报道了三峡总公司开闸放水,提高长江下游水位配及本地各县市区生产自求,引水抗旱的报道。及时引导了当地舆论,受到了省市领导及三峡总公司领导的好评。
   5.你说我做,服务出彩。
   服务受众,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新媒体也重服务,但由于其组织体系还有待健全与完善,其服务目前只能体现在转述信息的“浅层次”上。而主流媒体的服务在体制构架上是有组织的,在服务功能上是专业的,在服务理念上已从业务层面上升为道德层面。不仅为读者提供基本的信息、资讯服务,而且介入到读者中面对地帮读者解决问题,在组织和个体之间,架起一道沟通、交流的桥梁。《三峡日报》科教周刊始终高举招考服务的大旗,专门开办了《招考服务台》,刊载中考、高考各类服务信息。编辑部每年还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招考服务周活动,请招考专家、名校校长面对面地回答学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指导中考、高考自愿填报。近20年来,《三峡日报科教版》服务考生近百万人,同时,通过开办《呼唤救助》栏目,为贫困学生募集善款数百万元。■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