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出镜记者怎么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宛玉

  西方电视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的报道形式。原因是:记者在现场的出镜报道具有及时迅速、现场感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我国的出镜记者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近些年来,随着各类报道技术和手段的发展,电视现场报道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出镜记者越来越被新闻从业人员所采用,并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谁来做出镜记者
  目前,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那么,出镜记者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来担当呢?他(她)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素质:政治敏感度、口头表达能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除此之外,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敏锐的观察力――每次置身于报道现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兴奋感,对现场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看着什么都新鲜,前后左右都是新闻,善于发现并捕捉每一个细节,旁边的树、脚下的路都有故事。2009年山东全运会期间,我进入运动员村采访,在最深处的一个小角落发现一面花花绿绿的大招牌,原来这是大赛组委会设置的心愿墙,运动员可以来这里写祝福,许心愿,以缓解赛前压力。上面已经密密麻麻贴满了各地运动员的心愿签,此时刚好有两位陕西省的足球运动员前来许愿,我们马上拍下这一场景并采访了他们,还在现场做了两段出镜,给观众介绍心愿墙,同时也为湖北运动员送上美好祝愿。这条题为“心愿墙前许下祝愿,运动员村气氛轻松”的新闻播出后,观众反响不错,为紧张的赛前氛围送来了一丝温情。
  应急应变能力强――记者要随时面对各类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其中既包括新闻现场的情况,也包括技术故障,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迅速做出应变反应。2002年中国横渡长江挑战赛,面向全国现场直播,我作为入水点的出镜记者。我向观众介绍当时的现场状况,按照事前计划,这一段出镜的内容已介绍完毕,约定好的结束时间也已经过去,与导播和总主持人交流的耳机里没有了声音,但我没有得到任何结束出镜的指令,而此时摄像机上显示的状态表明镜头上仍然还是现场记者,于是我马上做出反应,没有停止出镜,而是把入水前了解到的一些运动员的状态迅速介绍给观众,直到摄像师做出导播将信号切走的指令。事后表明,这一反应及时地避免了直播时的冷场,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预计不到的情况,如运动员受伤、名将发挥失常、黑马爆冷、天气突变等,出镜记者需要及时调整报道角度,表现新的新闻亮点。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电视作品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场报道的成功是建立在各个环节相互支持和配合的基础上的,这其中包括出镜记者与摄像、与现场导演、与演播室主播以及与直播时的导播等各个岗位的理解、信任及配合。一个不能与同事进行良好合作的人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二、现场报道该如何做
  出镜前的准备。
  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很多记者不关注大直播的全体,只关注自己这个局部要采集的内容,这是非常危险的。准备10做1的时候心里就有底,准备1做1的时候心里就没有底。
  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根据日本出镜记者的经验,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30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A4纸上,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准备内容但不要准备语句。如果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
  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看书、看资料,了解正在发生什么,下一步可能要发生什么,发生此事的背景,但凡能拿到手的资料一定不要放过。千万不要做没有必要的出镜。衡量一个出镜报道优劣的有效方式就是:如果去掉了你这个出镜,新闻仍然成立,很完整,那你的这个出镜就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必要的。很多记者在来到现场后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于是就出现了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说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或者说一段类似于新闻导语的话,让编辑为难。
  以体育赛事而言,现场出镜记者赛前的事件性采访报道,要在内容上提供充足的现场第一手信息,而并非仅仅是比赛背景、赛事分析预测类非现场性信息,如两队曾经的交锋史、前几场比赛的胜负情况、目前双方的积分排名、本场比赛之后积分排名的变化等,这些信息完全可以在垫片、字幕板或演播室中加以传达。如果把这些背景性信息放在时间宝贵、成本不菲的现场,以现场环境为背景出口播报道,一方面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改变其非现场性信息的本质属性,其效果只能是以现场报道的形式完成了非现场报道的内容。
  让出镜语言更有价值。
  说数据――用副词,不如拿出结结实实的数据。
  说感触――电视媒体是只能看、听,不能闻、摸的一个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把记者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的信息,就增加了现场感。比如,在唐家山堰塞湖,记者一般容易用数字展现,“底下将近3米,高度将近2.5米。”而白岩松采取的方式是说,“我身高是1.79米,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说细节――出镜记者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够发现新闻现场的细节。细节的展现会使报道更加直观贴切、详实生动。报道的角度选取和报道的目的相关,好的切入点会使报道事半功倍,甚至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观众看不见的――比如在一场球赛中,进球的刹那被完整直播,那个球星的妈妈坐在看台上是什么表情,对方的教练是什么表情,有多少观众在为这个球欢呼,现场记者要做一个观察者,并且描述出来。
  情绪也是现场感。
  情绪就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焦虑也好,紧张也好,悲伤也好,都是现场感的一部分。出镜记者本人的情绪最能直观感染观众,所以出镜记者情绪一定不能太平静,应该能够针对不同的事件题材、不同的报道环境、不同的时间节点,给出相应的情绪反应。但度的把握非常重要,不可太激动,以免过犹不及。
  和摄像充分沟通。
  我们现在80%的出镜现场只是一个凝固的照片,从头到尾报道,镜头的景别没有变过。这不是摄像的能力不够,而是记者没有把摄像机调动起来去根据你的语言推、拉、摇、移,把现场大量的信息丢了。所以,记者和摄像事前一定要进行很好的沟通。记者要陈述什么样的内容,要提前告诉摄像,说什么,得摇到这个,而且问摄像,这对摄像的运动路线来说,是舒服的吗?如果记者的语言逻辑这样安排是最舒服的,但摄像说没有办法这么给,记者就得调整自己的语言逻辑。在2007年女足世界杯期间,我作为直播中的出镜记者,在比赛开始前要作一段两三分钟的现场报道。直播前我迅速地观察了一下现场的状况,确定好要说的大致内容并告知摄像。由于当时现场气氛特别火爆,摄像甚至不能从耳机中听清我的讲话,于是我们便商定好几个手势,以便让摄像根据我的手势变化景别。直播时摄像首先从体育场上空的一轮明月摇到我,我先介绍体育场周围的晴朗天气、良好的能见度,然后介绍体育场的上座率,观众的热情,我把手指向看台,摄像师就把镜头摇向正在敲锣打鼓、做人浪、挥舞国旗的观众,随着镜头转到草坪上的场地,我就开始说明双方运动员在赛前热身时的状态,紧接着我向观众通报我刚刚拿到手的双方首发阵容,摄像的镜头又回落在我的身上。整个两分多钟的报道,观众不但了解到赛前情况,也透过镜头看到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现场画面也灵动了许多。
  总之,做好出镜记者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需要内外兼修,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验,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电视现场报道作品。
  (武汉广播影视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