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新闻摄影的着力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宝燕 彭晓妍

  [摘要]摄影记者承担着用图像符号来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面对更为严谨的科学新闻报道,摄影记者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科学思维、科学素养、科学视角出发,确保科学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形象性。
  [关键词]科学新闻 摄影 思考
  
  科学新闻报道将“科学”这个高深莫测的词汇拉入了大众的视野,它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向受众传达科学信息,让“科学”贴近大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面对如此繁多而复杂的科学现象或事件,科学新闻报道所承载的责任尤为重大。
  科学新闻传播科学信息,其传播内容决定了科学新闻的自身属性――科学。同时。这一属性也决定了记者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新闻报道。尤其是摄影记者。要用一目了然的图像来传达深邃的科学,这其中存在着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提炼过程。
  在这个提炼过程中。摄影记者只有从科学思维、科学素养、科学视角出发,才能把握科学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形象性。科学思维:奠定新闻图片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篇新闻报道,即使写得多么引人入胜,一旦它是假的,便失去了新闻的本质意义:一张新闻图片,纵然拍得再精彩。倘若它是假的,也会遭人鄙夷。
  一图胜千言,新闻图片具有强烈的直观性。相对于文字而言,视觉传播速度更快,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更强。图片的影像内含这种特殊的传播属性,要求摄影记者在科学新闻报道中绝对保证图片的信息真实可靠。否则,摄影记者的“虚假影像”将会对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谰,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确保新闻图片真实性需要记者具备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判断和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记者在进行科学新闻报道时,首先要对该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从而来确定新闻的真实与否。
  2007年。一个以讹传讹的“蕉癌”事件,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使得海南香蕉种植户损失惨重,海南香蕉产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事件缘由广东某媒体当年3月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广东香蕉发现巴拿马病,由于难以治疗,被称为“蕉癌”。报道运用醒目的字体,使得“香蕉”“致癌”“灭绝”等词汇格外吸引眼球,同时配以香蕉染病的新闻图片,进一步加强了恐怖的舆论氛围。随后的连续报道有意无意误读延伸为“吃香蕉会致癌”,引发消费者吃香蕉患癌症的恐慌,运销商也借此打压香蕉价格,导致海南香蕉大量滞销,价格暴跌,“蕉农”苦不堪言。
  这一事件产生原因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得不让媒体深思。大众媒介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教养教化等功能。一旦传播信息有误。将对受众产生误导从而误传,引起社会不安。“蕉癌”事件典型地反映出新闻记者科学思维的不足。面对“香蕉患癌”这一事件,新闻记者应该冷静仔细地分析,查找相关科学文献或者采访相关专家,客观真实地报道。给受众以科学的信息。然而“蕉癌”误报中的记者。并没有运用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而是一味地追求“轰动”效果,做大标题,制造气氛。摄影记者的新闻图片对“轰动”效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几张香蕉患癌图片,让受众直观的看到香蕉凄惨的病状,再配以“患癌”等醒目标题,极易使人产生“吃香蕉=癌症”的逻辑联想。倘若摄影记者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判断,事先求证。便不会轻易使用那些图片给人以假的联想,造成负面效应。
  除了“蕉癌”事件。啤酒甲醛风波、西瓜注水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向媒体敲响警钟:如果担负传播使命的媒体缺乏科学报道的意识和方法,会给受众和当事方带来严重的损害。科学素养:确保新闻图片准确性
  科学素养,是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实践。
  在知识结构上。科学素养体现为是否能积极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站在更高的层面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把握报道方向,传播给受众反映事件问题的准确影像。
  以我国此次“甲流感”新闻报道为例。主流媒体针对“甲流感”传染速度快死亡率低的特点,新闻图片反映重点在各方防疫、研发新疫苗,而没有过多的去拍摄病重身亡者。一方面,摄影记者从人道关怀的角度出发不应该过度渲染;更重要的是,摄影记者具备科学的态度去聚焦新闻事件的本质真实,不会去浮光掠影地、以偏盖全地去误导受众。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在行为结构上,科学素养体现在摄影记者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在科学新闻报道上做到“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专家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科学事件进行评价。它是科学界自由学术交流的重要精神,也是科学新闻报道中准确报道的重要途径。
  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贵在积累。摄影记者需要平时多留心科学现象,翻阅科学书籍,参加科学讲座,抓住机会和科学家多交流,长此以往记者的科学素养无形中自然得到了提升。避免无知的报道。
  
  科学视角:强化新闻图片形象性
  
  新闻图片的形象性和其形象表现力密切相关,形象表现力是新闻图片传递信息的能力。图片传递信息的能力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衡量。数量决定受众能从图片中获得多少信息。而质量决定传递新闻信息的真实与否、易读与否、准确与否等。
  新闻图片的形象性是图片传递信息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倘若图片有质量没信息,“形象性”就失去了意义:倘若图片有信息没质量,让受众看不懂,“形象性”就无从谈起了。
  用直观的瞬间形象来表现抽象的科学,凸显新闻图片的形象性,让许多摄影记者感到棘手。其实要表现科学新闻图片的形象性并非难事,首先要明确,科学新闻应该是通俗易懂的。
  英国《卫报》著名科学记者曾这样描述科学新闻:“当你忙完一天的科学采访回到家里。你和老祖母一起在花园里喝茶。老祖母问:孩子,你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啊,跟我说说!那时,你想和老祖母娓娓道来的。就是科学新闻!”由此可见。科学新闻是贴近受众身边的科学现象和科学事件。在处理科学新闻报道时,也应该从贴近性出发。
  明确科学新闻的贴近性后,要以科学的视角来增强科学新闻的形象表现。科学视角是指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素养,综合分析。从合理的角度来看待处理问题。
  科学的视角要求摄影记者善于抓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观察细节。例如《世界第一只试管藕》,它没有去反映科学家显微镜下育种的过程,而是用特写手法拍摄了一只放在食指上的微型试管藕,两者大小的对比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这一新闻的科学要素,同时还很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科学的视角不是单一枯燥,要求摄影记者运用影像的成像特点,变枯燥影像为有意味的形象。方谦华获得荷赛奖的《楠树叶子》,摄影记者没有拍摄一片具体的叶子,而是拍摄一片被虫子啃食得变得扭曲的叶子,通过肖像照的拟人视角,赋予这片树叶生命。成为所有濒危植物的代言符号了。
  科学的视角要求摄影记者运用严谨的视角去捕捉震撼人心的镜头。荷赛科技类获奖作品《科索沃失踪的人:身份鉴别》反映科索沃战争期间为寻找3000多失踪者,科研工作者面对一堆人骨做DNA鉴定,以确认死者身份。告慰家属。摄影记者俯拍了科学家们千挑万选,刚刚摆好的一副完整的人骨架。我们不知死者是谁,摄影记者拍摄的尸骨没有用猎奇的角度。也不令人毛骨耸然,相反干净的画面、朴素的影像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战争的控诉。
  科学思维、科学素养、科学视角是科学新闻摄影记者缺一不可的素质,科学思维奠定了新闻图片的真实性,赋予新闻生命,科学素养确保了新闻图片的准确性,让生命得以延续,而科学视角则强化了图片的形象性。为新闻鲜活的生命添上了绚丽的色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5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