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屹洲

  摘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是贝多芬创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 本论文通过对贝多芬生平的介绍和对《悲怆奏鸣曲》作品风格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的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悲怆奏鸣曲》所反映的深刻内涵,本曲反映出对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的反抗和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关键词:贝多芬 悲怆 风格 内涵 顶峰之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包 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其 32 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他早期的音乐,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宫廷音乐风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响曲。到后期越来越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贝多芬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第 13 号,创作于 1798 年至 1799 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 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 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乐曲分析
  c 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 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 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第一乐章:引子富于主题性格并独立于快板部分,它实质上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是阴沉的、发号施令的压力和强烈苦恼之间的对比,而命运阴沉的压力,伴随着是痛苦的叹息,它有时暗示的是一种明亮的希望,有时却是一种绝望, 这乐章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体逻辑强度的思维杰作,它的音调是富有表现力,其速度、兴致及节奏等方面与快板部分保持了同一个脉动,其复杂精美的旋律线好像隐藏了语言,成为内心活动可塑的音乐形象和一种力量的积压而逐渐变得庞大起来。
  呈示部所采用的积极节奏和不断运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大道上的运动感觉,像卷起巨浪拍击岩石般,为了使内容和陈述回到统一,贝多芬天才的运用了统一的节奏脉动,它充满了一种快速变化的印象,充满了内心的感受,快板部分的进行是以二分音符为单位,而引子和快板部分也在尖锐对立中求得共同的统一,要求节奏绝对准确,不允许有丝毫的自由,往上升的渴望支配了快板主题的所有部分,一种使内心获得自由的解放感,使乐思与连贯性形成统一。在分解八度轰响的背景上,主要主题用断奏弹出,暴风雨般向上和向下的冲动带有极强的威武激动的因素,充满了激昂的意志力。副主题的寂静,是一段优美非凡的旋律,表现出即兴的狂喜之情,具有那个时代不凡的“浪漫派色彩”的调性,但也只是假象的安宁,只是喘一口气,心脏的不安仍在跳动,整个音乐几乎使生理上产生呼吸紧迫的感觉,它集中反映了贝多芬钢琴艺术上的热情的幅度。
  展开部是简练紧凑的,但又含有新的感情细节,引子的动机与快板的动机相结合,紧密的突进到快板的内部,成为巨大的统一性的根源,整个音响好像在远离、减弱,乃之又产生了铃铛般的铿锵声,有如旋风袭击着一切,我们可以从中听到悲惨的呼吸、凄凉的哀诉,清晰地表现出贝多芬急躁的冲动和钢铁般的意志。再现部又以变奏、扩大和缩小的手法,重复呈示部的成分。总之第一乐章以贝多芬所典型热忱的信念和刚毅的公式为结束――“我活着,体验着和斗争着!”
  第二乐章:整个乐章的结构贯穿着主题边走性的叙述因素和惊人的紧密感,宽广如歌的旋律出现在十六分音符均匀的进行背景上,音乐的走向及陈述时比较 自由的,音和音之间稍有朗诵音调的性质,当声音成四声部旋律时,犹如男女声二重唱,这是人们在倾诉内心的愤恨,唤起对现实中的各种压迫的不满和吼声。乐章的确凝结着贝多芬的崇高构思和苦心雕琢的技艺,同时也预示了遥远的后期创作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这乐章与第九交响曲很相似,可以说,其构思的广阔、思想的深刻、形象的丰富已达到惊人的程度。
  第三乐章:在这乐章中,忧郁思乡的情绪一直保持到曲终,快乐的情绪始终未能占据上风。由于激烈的表现出不安与动摇的气氛,掩饰不了几份神经质的感觉,贝多芬在这里治疗了内心的创伤,似乎在寻找摆脱生活暴风雨的避难所,在森林和田野中、在天空中寻找感情的发泄。这个乐章无论在音调、织体的气氛和写法上都带有与第一乐章相同的性质某种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和悲壮的情绪,但并没有正面回答和解决第一乐章所呈示的矛盾,整个音乐那种排山倒海的热情是显 而易见的。
   在受苦难的相互敌视的人类和对人的温存、大自然的幸福这二者之间择一得问题是贝多芬经常思考的。在尾奏激烈的热情爆发中,降 A 大调的主要动机像远方安慰的幻影突然以弱音出现,不禁使我们找到了结论:内心要平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勇敢地去斗争。紧接着那千军万马般往下奔腾的最强奏音阶,好像刻意把所有的一切粉碎那样,这种轰轰烈烈的结束手法,实在是天才式的构想,显示了贝多芬大胆的作风。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选》.湖南文艺出版社
  [3]邵义强.《贝多芬钢琴钢琴奏鸣曲剖析》.全音乐铺出版社,1983
  [4]魏纳,奥莱.《器乐曲式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80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