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 超

  [摘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建立高校心理健康基地等方式,发挥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靠政策宣传或法律强制,最根本且长效的手段是要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平台,要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及课程建设、依托学校心理健康基地等措施构建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社会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采集者、加工者和传播者,教师也应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政课的教师要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把握新形势,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的理特点、思想动态以及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感到困惑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让课堂成为学生感受心理关怀与情感慰籍、进行心理疏导调解的平台,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在业务素质上,思政课的教师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事物的敏感性。心理疏导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学校方面应自己组织短期培训定期选送教师到专门院校、研究培训机构学习。课程建设
  2006年落实课程改革后,思政课从教材、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都有较大改进。如何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政课仍需在务实的内容、新颖的论点、生动的形式等方面下功夫。
  思政课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根本,教学的基本内容应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出发,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生动形象地宣传适应本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国情的主流意识,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尤为重要的是增强思政课的可信度,摒弃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式”教学内容。面对社会上发生的种种可怕事件,使我们震惊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反应能力及不合理、不健康的处理态度。青年学生对社会热点存在偏激看法,往往都是因为针对这类事件学校没有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正确的、主动的意识引导,造成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因此,思政课内容要善于、敢于联系国内外热点时事,让学生认清事实。
  授课方式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课堂上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教学,认真组织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互动让学生把内心的想法和观点说出来,进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干预学生心理动态。思政课要巧妙地借助网络技术等先进现代科技,使政治理论传授方式美丽、鲜活,形象,从而更深入地传播、交流思想。建设高校心理健康基地
  在社会、政府、学校从舆论、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对思政课支持的基础上,各地应依托当地高校资源,建立专业心理健康基地,把思政课的资源延伸至学校外,培养高品质的国民。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是在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独立模式和环节,即独立的课时、教学方式、学生成绩和经费来源。社会实践活动应组织专门老师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考察参观等。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起来,建立校园文化与市民文化的融通机制,将思政课的精髓潜移默化地融入国民素质中去。
  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思政教师的作用以及思政课的社会作用。高校与政府可以讨论建立完善的合作制度,通过定期的专题讲座、短期的干部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等形式,使高校成为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波源,让所有人都学会用和谐的态度和方式去认识和处理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3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