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不强的原因及改变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健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倡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伟大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自觉扎实地掌握所学专业,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字:大学生 农村 工作意愿 对策
  一、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不强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去农村就业,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发展潜力小、专业不对口、收入低、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家庭不支持、面子过不去等等。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原因存在差异,其趋势是:选择收入低、工作潜力小、面子过不去和家庭不允许四个选项的男生比率高于女生比率,而选择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差两个选项的女生的比率则高于男生,这充分反应了当今社会男女职业选择的现状。
  户口不同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原因同样存在差异,其趋势是:选择收入低、发展潜力小两个选项的农村户口学生的比率超过了选择此选项城镇户口学生的比率,显然这是由于农村户口的学生对农村的感受比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加深刻所致;选择专业不对口、面子过不去、家庭不支持、环境差,生活不便利四个选项的城镇户口的学生的比率要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亦符合城镇户口的学生择业的实际情形。
  在当今找工作日趋困难的情况下,已经有不少的学生能够认识到主动改变就业方向,积极到农村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在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最看重的因素中,有一大半的学生选择了“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另外,有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了“授予荣誉称号或精神鼓励”;极少数的学生选择了“有丰厚的薪水”和“考研或公务员加分”选项,这种功利性倾向也值得关注。
  二、政策不到位的方面
  1、选任政策的偏颇
  国家对于支农大学生的选任政策还有一定的偏颇。具体表现在:广播宣传和现实生活之间有落差,容易引发志愿者的失落情绪,不能端正工作态度、国家对志愿者的选拔方式存在纰漏,对志愿者的真正意图无法准确把握、志愿者到农村后的工作没有被明确定义,受多头领导,盲目混乱,最终失去工作的信心、志愿者到农村后不被当地政府重视或者被过度使用等。
  2、帮扶政策的偏颇
  大学生去农村,政策要先行。国家看重大学生的不仅仅是他们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更包括善于创新的品质和敢为人先的朝气。因此,国家必须在政策上对支农大学生给以优惠,财政上给以扶持,切实地给他们创造一个成就理想、施展抱负的大舞台,使大学生们开展工作时不至于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从而按照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带动农村的发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使大学生的效用最大化。
  三、增强大学生农村工作意愿的对策
  增强大学生的农村工作意愿,要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两个主体和大学生受体两个角度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考虑政策的适合性,政策的中层执行者教育部门要思索教育的目的与功能,政策的基层执行者要为大学生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三方需要层层配合,密切协作,保证政策传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学生既是政策的受体,又是积极主动的个体,一方面要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拓自己的事业。
  (一)对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建议
  1、国家应该大力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活动、认真听取支农大学生的反馈意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切身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宣传。
  2、国家应该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支农大学生的选拔考试,根据支农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提拔到乡镇或者县上工作,能让支农大学生真正的成为村班子成员,完善和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
  3、制定有关政策的政府部门能考虑到地区贫富差异的因素,协调工资,让大学生能主动到比较贫困的乡镇去工作,更好的发展当地经济,使当地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农民服务。
  4、大学生在农村工作,各级领导应该充分支持他们的工作,应该给予大学生发挥知识和能力的平台,让大学生们发挥他们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些村民走访、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而不是仅仅从事组织档案材料撰写整理等“秘书化”工作。①
  5、乡镇及村上的领导能给大学生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权力,适当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开展工作,协调关系,处理问题。经常与大学生村官交心谈心,听取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区别不同情况适当给予采纳。
  6、乡镇政府应该实事求是地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劳保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尽力的发挥才能,这样才能把高素质的人才长期留在农村。
  (二)对政策的执行者---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建议
  首先,教育部门要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奉献精神。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独立性。从小学做起,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集体意识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务实,大力弘扬社会美德,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质量。
  其次,学校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尽量多组织在校大学生到附近的村庄去开展扶农务农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争取让大学生接近农村、感受农村,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的了解农村,才能激发起他们自觉到农村工作的热情。
  再次,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文件,明确支农大学生应当被授予的荣誉和奖励,提升支农大学生在社会、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积极激发大学生支农扶农的意识。学校对于支农大学生也要体现出政策的优惠,在评奖评优方面必须有所体现,确保支农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受到重视和尊重,让支农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到自己的付出所带来的回报。
  此外,学校要对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政策及时进行宣传。加强宣传力度,开辟新的宣传途径,通过在校园内积极开展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宣传力度大政策宣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提前做好自己的志愿规划,思想上早作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明确支农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对国家界定的支农大学生的工作范围要明确传达、如实传达,避免在宣讲和现实工作中出现大幅落差,从根本上保证支农大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从而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最后,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提早组织支农大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缩短磨合期,尽早完成角色转换,争取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三)对政策的接受者――大学生的建议
  大学生既是政策的受体,又是积极主动的个体,大学生去农村工作是痛苦的磨合过程①,因此,支农大学生首先要有服务态度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明确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当前由于农村正处于一个改革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村的发展潜力被逐步挖掘,孕育了大量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机,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目的是让他们在农村一线发挥聪明才智,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和工作热情,深化改革,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因此,扎根农村的大学生要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把自己的远大抱负与到农村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基层工作者,做到身处基层的同时更要心系基层,真正做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
  其次,支农大学生要主动为自己创造机会,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拓自己的事业。大学生要明确自己到农村究竟要去干什么,怎样才能干出一番成就,要积极深入农村第一线,加强对农村状况的了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发扬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农村广阔的天地为依托开创自己的事业。在创业的过程中要主动向农民群众学习,谦虚谨慎,不能讳疾忌医,认真地发现问题、总结得失,在事业取得成就后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保持大学生的本色。
  最后,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精神面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服务农村讲究“三正”。首先是个人心态要放正。大学生对农村要有正确的认识、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实际行动展示当代大学生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是工作态度要端正。要想在农村开创一份事业,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这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要杜绝好高骛远的急躁情绪和得过且过的敷衍情绪,谦虚谨慎、不断提高。最后是为人处事要公正,支农大学生要心系“三农”,切实为农民服务,在人际交往中妥善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给自己营造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氛围、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奋发有为的创新氛围,保证圆满的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52页
  [2]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4:98-99页
  [3]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2:77-78页
  [4]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5]江西省教育厅. 历史与现状:我国独生子女的优势与劣势[J].教育学术月刊,2010,(3):16页.
  [6]巢晓. 涉农专业叫好不叫座[J].信息时报,2009,(11).
  ①新华网:《大学生村官不能秘书化》,2010年2月22日讯。
  ②吴修齐:《大学生去农村工作是痛苦的磨合过程》,《中国青年报》2006年04月14日第8620期A3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7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