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分析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22-01
摘要:“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今中外大多有远见的人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江泽民同志也曾多次强调:“要对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可见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历史教育都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很不乐观,甚至可以说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一直存在并困扰着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本文以我20年以来的高中历史教学经历从中学历史教育必要性、现状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 现状分析 对策
一、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分析 历史教育普及率不高,这是中学历史教育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在当前“3+X”的教育模式下,文理分科以后 ,理科学生高考不再考历史了,因而很多同学“应试化”思想严重,再加上理科学习任务重、压力大 ,因此他们不想在历史这门“副课”上花太多时间,出现了许多理科生基本不学历史的局面;其次,一些同学认为在这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 ,并没有看见学习历史学科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学历史对今后工作没多大帮助。因此,在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下,学习历史的学生大大减少,并且,有一部分学习历史的学生在相当程度上还有经验主义思想存在,从初中以来很多同学大多是靠考前突击的办法来应付历史考试的 ,经验告诉他们这办法还很管用。因此,中学生历史教育真正接受率非常低,远远没有达到用历史教育国民的任务和要求。 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历史学科由于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如中国古代史,有的教师为了面面俱到,该深的不透,该浅的不浅,特别是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过大,脱离教学实际,致使教师不得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来完成教学任务,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历史教科书叙述枯燥乏味,情境较少,对学生的感情起不到感染作用,相反,让人读后味同嚼蜡,导致了学生大面积的厌学。如何让教师和学生达到共鸣,是目前历史学科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就史学而史学,一些内容及观点长期沿袭不变,不仅落后于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更回避社会热点,脱离社会现实及其需要,使学生从中达不到明智的效果,看不到历史作为“镜子”的作用,历史也就越来越被人当成了无用的“闲学”。由此可见,要使历史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行的课程体系及教材知识体系。 二、中学历史教育的对策 学习历史,怎样透过历史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主要依靠思维能力。同样, 通过历史现象要做到以古为镜、悟出做人的道理,也要依赖于思维能力。因此,人们常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它控制并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历史教学中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个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会缺乏进取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讲”达到目的。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离学生现实生活很遥远。因此,历史教师要尽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求知的渴望,并促使他们朝一定的方向努力。例如讲“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京事变”,通过对韦昌辉的为人及“杨韦内讧”具体史实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成语典故。为了说明商纣王的残暴,可以讲“炮烙之刑”;如用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倡导教育学生,必将激起学生的反响与思考,从而领悟人生立世爱国与否,是做人首要标准的道理。其次可以通过“练”达到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又不能包办一切,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创设一些新的历史情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由于有一些可以参考的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电影片断等,弥补教材枯燥乏味的不足,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近代史的一些基础知识,与历史零距离接触,在思想和情感上达成共鸣。这样的教与学相对教师单方面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来说,历史教学的普及率自然会提高。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帮助学生全面完整地掌握基础知识,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大多历史教育者的难题。全面完整地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点面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多练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最后,教给学生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方法。分析、归纳和综合是常见的辩证逻辑中的思维方法。目前高考侧重能力考查,平时学习死记硬背,不善于动脑,缺乏分析综合能力的学生肯定不会有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要加强培养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目的。如在讲陈胜、吴广反抗暴秦、张角的黄巾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都需要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导致他们失败的内因、外因。分析时要史论结合。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史实和现实社会动态、热点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用历史的思维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中学历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广大教育者和青少年学生齐心协力,努力做到学生与教师的积极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历史教育国民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