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堂下的教学感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立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44-02
摘要:感受语文新课堂:①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来说,应该树立三个基本观点:素养观点,发展观点,能力观点。②就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说,应该注重三个方面:自主方式,合作方式,探究方式。③就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说,应该加强三“性”:指导性,指导性交流性,实践性。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怀着好奇,揣着兴奋,带着疑虑,我们从2005年暑假走进了新课改。时过两年,感受颇多。现总结如下,以就教于同仁。
1 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来说,应该树立三个基本观点
1.1 素养观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说每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但是这些具体任务都必须为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核心任务服务。我们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1、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必须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来进行,否则,就不能算是符合新课标的语文课,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更不能算是优质的语文课。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语文优生,还是语文差生,他们都是语言素养提高的对象。3、提高语文素养既要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培养语言感悟、提升语言思维、发展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端正理解运用语文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定基础。
1.2 发展观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应着力于学生的发展。评价一堂语文课好不好,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发展。我们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1、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有语文的特点,语文有语文的风味。只有充分展示语文的特点,才能形成语文的个性,体现语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多层次批判。要使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能有独特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发展学生的特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语文优点,培养他们的语文特长。既可以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使他们成为善辩的高手;也可以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成为写作的能手。总之,要让他们在某一方面先“富”起来,先“冒”出来。3、发展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一定要想法让学生喜欢语文,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如果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讨厌语文,无论怎么说,都是语文的悲哀。(而现实恰恰如此,大概我们都为此苦恼过吧)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发展自己的美好感情,使自己成为一个既能够认识自我又能够理解他人的成熟的人。
1.3 能力观点。新课标积极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管怎么说,素养的核心还是能力。没有能力,就没有素养。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应用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应该说,这是真正的能力,是最实用的能力,也是将来能够用得上的能力。2、审美能力。也就是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以前虽也强调过,但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重视。语文高考要考诗歌鉴赏,审美能力才渐渐被教师重视,但仅限于诗歌鉴赏,并没有在其他各方面展开。故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3、研究能力。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广泛开展辩证思维;要通过课堂训练,实现综合性思考和理性思考;要让学生逐步具有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从而具有一定的语文研究能力。
2 就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说,应该注重三个方面
2.1 自主方式。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当然要注重学生自主。要做到这一点,民主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民主了,师生才能平等;师生平等了,学生才能自主;学生只有民主了,师生才能对话。但仅仅做到民主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具有了主人翁意识,他们才有去“自主”。如果学生没有主人翁意识,他们还会习惯于满堂灌,沉湎于被动地接受。你想让他们去自主,他们反倒会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要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教师就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自己的角色,去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在课堂里只是“节目”的参与者、组织者,起着指导和点拨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人位置才能得到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
2.2 合作方式。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语文课堂当然要注重学生合作。这是因为:①时代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21世纪应当“学会合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干任何大事情,没有合作是不行的。所以,合作性学习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②实际需要。中学生虽有了一定的阅历,但毕竟很少,存在着种种不足,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只有各抒已见,相互讨论,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③益处多多。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尊重他人的品质,还可以培养他们帮助别人的品格,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共创团队的精神。合作不仅可以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互动的频率,还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使他们的思想丰富、深刻起来。
2.3 探究方式。探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它包括这样两个方面:1、理性思考。语文课堂要发展综合思考和理性把握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使他们的认识既全面又深刻。2、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常言道:“学问,学问,不懂就问。”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力图养成质疑习惯;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否定权威,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多层次研究事物,多角度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和探究精神。
3 就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说,应该加强三“性”
3.1 指导性。自主也好,合作也好,要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就不能算是符合新课标的语文课。原因有三:①差异性。虽然我们强调师生平等,但千万不要忘记了,这是从人格上说的。事实上,师生之间的学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有能力和有义务指导学生。如果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就达不到目的。②主体性。以前我们一直提倡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给人的感觉教师是客体,不是主人。其实,那只是从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教的角度来讲,我们教师也是主体,也是主人。既然我们教师也是主体,也是主人,那我们就不能不教,不能不导。否则,既无教,又无导,那我们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了。③启发性。一是要启发思维。当学生处于疑难之处时,一定要引导他们思考,适当启发,把问题引向深入,以期获得智慧的火花。二是要启发方法。要给学生介绍学习、探究的方法,让他们获得开门的钥匙,最终达到不需要指导的目的。三是要揭示规律。要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写作要点,归纳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解题方法,揭示阅读规律。此外,指导本身也要注意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要设置一个的台阶,让学生要用力向上跳一跳才能够摘到桃子。
3.2 交流性。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交流应是贯穿课堂的主调,语文课堂就是充满交流的课堂。但交流不是自由论坛,而是目标课文的互动对话。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课文是基点。一切交流必须围绕课文进行,也就是必须根据课文精心设计话题,并通过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是说,交流必须立足于课文,以课文为基点。只有这样,交流才有课堂价值,才有语文意义。②互动是起点。不管什么交流都是从互动开始的,都是以互动为前提基础的,都是在互动基础上发展的。从前提来说,是师生的人格平等。因为没有人格平等,师生就存在等级差异,就难以互动交流。就动力而言,是师生的学识差异。因为没有学识差异,就无须师生互动交流。③对话是切点。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但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如果没有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的对话。如果没有与课文的对话,一切对话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以对话为切入点,深入研究课文。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符合新课标的语文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3 实践性。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积累活动。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所以,语文课堂也应强化积累。就内容来说,可以涉及语文的各个方面。就方法来说,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从课文中摘抄,二是从实际中记录。要注意的是,笔记是积累,脑记也是积累,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积累。不能只注重笔记而轻视了脑记。2、感悟活动。这是语文课堂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学生感悟了,感悟能力才能够提高;只有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才能够提高。我们一定要多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要吝惜投入;一定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深入思考有关问题,体味其中的妙处。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提高思维品质,形成语文能力。3、运用活动。这是语文课堂上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把刚学到的知识、方法等应用到实际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当堂进行迁移,以此达到巩固课上所学,实现能力转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