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读自悟珍视独特感受凸显课堂语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学《柚子树下》中,教师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写摘录笔记、感悟文本、语言训练,在尊重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凸显课堂语文味,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关键词】自读自悟;质疑;感悟;独特感受;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229-02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收获”,语文天地有一篇自读课文《柚子树下》。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一、运用金钥匙,鼓励学生质疑,写摘录笔记
  三单元的金钥匙告诉我们:看到文章题目,可以先猜想文章的内容,读的时候再对照印证。出示题目,请学生按金钥匙教的方法先猜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柚子树长什么样的,有的说写在柚子树下发生的事情,有的说写在柚子树下看到的风景。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猜想和敢于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猜想和质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四单元的金钥匙告诉我们:摘录的生字新词要自学。指导学生运用金钥匙教的方法,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进行独立识字,并在摘录笔记中记下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学生通过这种自学方式,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积累词句,丰富了语言。
  二、结合“收获”主题,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收获”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解释:一是取得成熟的农作物;二是比喻心得、战果等。《柚子树下》这篇故事记叙了柚子丰收季节孩子们游戏、劳动的情景。故事充满童真童趣,洋溢著收获的喜悦。学生读起本文来,佷感兴趣。但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本深层的生命意义却难以领悟。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讲收获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文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深入文本找到关键词句,当文字对心灵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就显现出来,学生也很快有了答案。收获一:柚子、莲蓬、菱角。收获二:本领(爬树、划盆采菱)。收获三:勇气、快乐、友情。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朱熹主张:“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还认为读书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评”。文本前三个自然段记叙柚子的生长过程,描写了柚子春华秋实的独特景象。特别是几个比喻句非常生动地写出柚子树的形象。彭州市的特产之一就是柚子,学生也经常和家人一起到盛产彭州柚的花园沟游玩,我们还写过作文《我爱家乡的彭州柚》,对柚子的形象,学生非常熟悉。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回忆柚子树的形象,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理解感悟了教材内在的蕴意。
  再如6自然段写人们在柚子树下唱歌摘菱采莲的场面虽然简略,却有声有色。“哗啦哗啦”的水声、“用手代替木浆”“灵巧地摘”“唱歌”,都渲染了丰收的喜悦气氛,美好的景与美好的人交融。学生读得也是有声有色,笑意融融,完全沉浸在文本所创造的意境里。
  三、挖掘教材细节,强化语言训练,凸出课堂语文味
  《柚子树下》写得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中最难忘的是细节描写。四单元的习作正好是“我收获了”,《柚子树下》不失为一篇可以借鉴的好文章。在教学时,教师特别注意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强化语言训练,为作文训练做铺垫。如请学生勾画出文章中对我的描写,看看有什么描写?你体会到什么?文中有我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其中心理描写尤为传神。一开始“胆小”,拒绝柚根子的邀请,然后“怕别人嘲笑”,只好跟柚根子走,坐进木盆“心儿扑扑直跳”,有柚根子护着,“放心了,惬意极了”柚根子摇晃木盆,我“吓得直叫妈”,渐渐的“心平稳了”,最后“特别高兴”。“红木盆像一只战舰勇往直前”是我克服恐慌,战胜自我,获得成功最好的赞扬和肯定。学生勾画细节描写,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文本中的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不仅感受到了我的心理变化,也学习到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在笔者学习划盆采菱的过程中,农村孩子柚根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首先,邀我去采菱,并从家里拖来木盆,我坐在盆里,他又“护着盆”,当我学会了不免得意时,他“摇晃木盆”,并“钻到木盆底下”,最后我能平稳划行时,“向我挥动他的红背心”。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柚根子是一个能干、热情、率真、细致、快乐的少年,在农村丰收的大背景下,更显得朝气蓬勃,有这样的朋友,是我最大的收获。这些都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训练,凸显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四、重视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作为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有不同的心智活动,在课堂中也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这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老师要重视随时捕捉这瞬间的课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如当“柚根子正站在柚子树上,向我挥动着他的红背心”,学生有的认为是柚根子向我打招呼,有的认为是赞扬我终于学会了划碰采菱,有的认为是鼓励我把木盆划到他那里,学生急于表现,急于交流。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聆听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尊重、珍视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才会帮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才会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
  这节课有令人欣喜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①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很多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精彩,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但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跟不上步伐。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要求和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提升。②面对学生出现思维瓶颈时,会沉不住气。今后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展示,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简介】
  唐海燕(1973~),女,四川省彭州市延秀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