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守儿童的心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应富

  由于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不断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者越来越多。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但是随着大部分外出务工的条件较差,不能把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把他们留在家里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人监护抚养,甚至有小部分就子女在家无人监护。靠学校的老师教育,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状况的发展好坏对他成年时的人格、品德、性格等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的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儿童时代是靠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温暖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发展的。尤其心理的成长更是如此,有无父母的关爱很重要。如果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长期的留守,就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而这些留守儿童恰好欠缺的就是父母的长期关怀,所以他们当中有的会引发一下心理特征,现分析如下: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缺少父母关爱带来的心理问题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温暖,他们产生负面性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有的还形成了心理上的障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一是焦虑:长期留守与老人生活,父母与孩子难以建立关系,致使这些儿童表现出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无规律性、注意范围减小、容易激怒、与伙伴难于相处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还表现为生活还面子、自尊心强、有事闷在心里,容易冲动。二是抑郁:长期的压抑会使留守儿童性格过于内向、孤独离群、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没有开心的感觉、爱发脾气、经常内疚和自责、行为退缩、逃学、爱打架、不听话等。如果一旦自尊心收到伤害,容易转化攻击行为。三是自卑:自我感觉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自己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好,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缺少知心朋友、对学习没兴趣、生活不快乐。看到别的有父母的关爱,活动的参与,这些儿童的自尊心收到伤害,失去心理平衡,自卑感较严重。四是孤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儿童感到寂寞和孤独、话少、没有感情、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情感淡漠,时间长了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那后果较为严重。
  (二)、长期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形成的心里状况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年人的性格和行为就会被孩子模仿,形成老年人的一些心理特征。一是思想固化:老年人思维的模式已经成型和固定,灵活性差,表现在生活中。孩子长期的生活和学习,往往出现固执、偏激、惊异的想法和行为,这对孩子的心里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形成性格障碍。二是性格惰化,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大部分喜欢安静,监护的孩子在家中与孩子交往,长期的安静就会使孩子缺乏活力,不会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从而造成孩子视野狭窄,这对于孩子养成开阔的胸怀,宽容的性格受到限制。三是心里老化。老年人心理老化,语言行为就会使孩子的心理老化,呈现出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使孩子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敢顽强的斗志。四是信心退化:老人抚养孩子,常常缺乏教育孩子的心理知识,又因父母不在身边,过分的溺爱。为孩子承担起一切,应该承担把孩子的责任又转到了别人的身上,会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的障碍。
  (三)缺乏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缺陷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相对生活在其父母身边的孩子生活能力就显得低下,不讲卫生、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待人待物能力差、人际交往不良,儿童的基本生活功能不健全。二是自控能力低:对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缺乏应有的管理和指导。性格人品任其发展,往往世界观和非观念存在偏差。对为人和处事缺乏正确的思考,办事不讲准则和规范,容易激动,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感情用事,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三是学生成绩差: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转变成生理问题这样恶性循环,使孩子在不良的情绪情感和环境下成长,缺乏父母的管理。在学习上没有人员监督指导,学习成绩不好,就会产生厌学逃学的心理,不到校学习,会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最终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四)社会环境复杂造成儿童难以控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目前社会环境的复杂,良恶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离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的行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没有关爱,找不到这个年龄那种天真与活泼,普遍过早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代替的爱抚。
  二、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个新课题。根据以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分析,我认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途径如下:
  (一)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通过一定的集体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通过集体活动、交流讨论,让其在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里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让他们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进入特定的环境,有更关心的情感投入。
  (二)个别教育。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通过一些事例交流,是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而接触,真正了解每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障碍。让他们知道有老师关爱他们。
  (三)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他们心灵的障碍和“疙瘩”。
  (四)是利用学科教育进行相互渗透,培养留守儿童进行分辨美与丑,好与坏的能力。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他们在学科学习中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中受到好的熏陶。
  (五)是对留守儿童进行调节,适应内心的体验。交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儿童和他的同学共同进行。
  (六)是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帮助,改掉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内部会存在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社会教育与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和健全的问题:如果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能与当地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就可能鼓励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减少留守儿童的存在。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是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心理和社会等专业人员要积极关注,给予各方面的支持。让社全会行动起来,为国家的未来和明天,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