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中如何准确推断词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士贵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4-0121-01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文言文占据着语文文本的半壁江山,在高考试卷里,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的拦路虎,尽管我们平时学习了那么多文言文文本,练习了那么多的文言文练习题,但是在考试或平时练习中总会碰到一些难解的字词句,平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或靠老师解决。但是,在考试中,我们有时只能乱猜一气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韩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更何况是字词呢。因此,我们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就显得那么重要了,学会在无任何借助下,准确推断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就成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蠡.认为文言文的推断文言文的字词句一定有内在的规律和技巧。现在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商榷。
首先,可以借助字词句所在的上下文本语境来推断。语言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语言是线性排列的,因此,根据文本的语境推断词义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21题,写弥子瑕的故事,根据文本阅读,知道弥子瑕是一个孝顺之人。但是古人赞扬一个人时,往往从忠孝两个角度来赞扬,既然文本前部分讲了弥子瑕为了母亲的病,而“驾君车而出”,那么文章下半部分一定会从“忠”的角度说,因此,考察“弥子瑕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就可以推知意思,更何况前文正好有一句“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之对应。
当然,仅仅靠语境来推断还不能做到十分准确,那么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方法来推断。
其次,可以借助词或句子的构成来推断。古代文章讲究文辞典雅,文辞典雅首先体现在句式特点上。因此,文言文多使用并列式短语或对偶句或排比句。例如在《史记・屈原列传》就有一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根据短语句式特点,“信”和“忠”,“疑”和“谤”,义相近,又并列关系。因此,我们根据并列句式特点,可以推知“见”与“被”意思相近或相同。所以,我们对“见”字,可以推知是“被”的意思,进而,这句话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2005年福建高考试卷第9小题的翻译“大明则王,小用则亡。”我们从句式特点,就可以推知,“大”与“小”相对;“王”与“亡”相对;“明”与“用”相对,因此,孝这句就可以推断为:“用在大处就可以称王,用在小处就会亡身”。
从词的构成来看,一些词或短语也可以用此方法推断。如:“文过饰非”、“国泰民安”、“否极泰来”等,我们根据词的并列关系,可以推断“文”与“饰”意思相对或相反,而此句最难理解为“文”字,因此,我们借助“过”与“非”的相对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推断为“文”是“掩饰”的意思。这类的试题现象在高考文言文或文本阅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平时认真积累,在运用时注意灵活性就可以了。
又次,我们还可以借助我们平时掌握的词的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来准确推断。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的翻译题,根据我们平时掌握的名词的活用规律,我们可以准确推断“廷”“面”是名词作状语。这类名词做状语,翻译时一般是介词加原文中名词就可以了。所以“廷”可以翻译成“在朝廷上”,“面”可以翻译成“当面”。
再比如,2006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我们根据词的活用规律推断为“雨”为“下大雨”,“烈风雷电”可以翻译成“刮大风,打雷,打闪电”,“衣冠”可以翻译成“穿戴衣帽”。
又次,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来推断。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一句,“交祉”一词的翻译,好多人把“交祉”一词翻译成“两脚”或“两腿”相邻。其实,如果根据文化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交祉”是一个地名,王勃的父亲就曾经在“交祉”做过县令。比如:2004年浙江语文高考试题中“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一句中,“省”的翻译,好多人把“省”当作了名词,理解成了地方的行政区划,而这句话出自欧阳修的文章,欧阳修宋朝人,因此推知“省”只能做动词,不可以理解成地方行政区划,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是从元朝才开始的。因此推知“省”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最后,我们可以根据造字方式来准确推断字词句的意思。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贸籴粮食”中“籴”的翻译。从造字方式看,可以知道“籴”是一个会意字。“籴”由“入”和“米”组成,既然“米”都进入了家,那么“籴”字就是“买进”之义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平时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来推断。例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一些和官职有关的词,如:拜、授、擢、除、迁、任、罢、乞骸骨等。
总之,对待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要多种方法一齐运用,做到举一反三,双管齐下为好。
笔者见识浅陋,浅谈了一些粗浅看法,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