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雷颦
[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该文通过探讨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 自主探究教学小学数学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感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 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甚至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应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使之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2.1 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往往满足于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忽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的培养。
例1:“圆的半径”概念的教学,一般通过创设情景,再抽象为数学模型,继而严格定义为:由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半径。学生似乎明白了圆的半径概念,但好动脑筋的学生总想知道圆内有着那么多的线段,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的线段作为圆的半径?其它的线段适合做圆的半径吗?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明确指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线段的长度叫做圆的半径”,是合理的、唯一的。学生既然有“其它的线段可以做圆的半径”的想法,老师何不让学生探究一下呢?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最佳时机,探究活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半径的意义。
2.2 在建立定理和推导公式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
例2: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时,书本上是通过让学生任意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分别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再通过计算说明定理是成立的。当有些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是使用列举法证明这个性质的,就算把全班的三角形都算起来,也就是几百个三角形,可以说这个定理在这几百个三角形中成立,但是三角形的数量是无限的,对于其他的三角形也成立吗?这时,教师应趁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你能有办法证明这一个定理是对所有三角形有效吗?让学生尝试、探究如何用其它的方法证明这一个定理,既确保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尝试体验的过程,也激发起学生开展探究的欲望。
2.3 在错题改正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作一番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例3:1米6厘米=(1.6)米,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米与厘米的关系没有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对上述错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讨错误的原因,明白以后怎样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学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增强了探究的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4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4: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解法。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快捷。这类题目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探究多种解法,以及解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增强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2.5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5:学习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布置这样一道课外“实践性”作业:利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算出一个圆锥形石堆的体积。
学生在完成这道作业时,首先得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 要计算这个圆锥体石堆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
② 利用现有工具能测量出哪些数据?哪些数据不能直接测量,该怎么办?
③ 测出数据后,怎样应用这些数据求出这个圆锥体石堆的体积。
明确这些问题之后,下一步他们得自己动手测量、收集、处理数据,最后利用课堂中学到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该石堆的体积。
探索这些问题,有效地将课内知识向课外进行了延伸,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
3.1 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去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索。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和保证。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的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最佳学习环境。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只是评价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2 延伸自主探究活动,增加课外实践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但课外的社会实践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学还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经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切忌“放羊式”课堂教学
虽然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但绝不是“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调控,把握所讨论问题的量和度,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进行。
4.2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合作相结合
独立思考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小组讨论和集体合作,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在讨论时既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见,也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贾再洪,蒋勇.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5, (1) : 69-70.
[3] 黄晋耀.以新课程理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云南教育,2005, (19): 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