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小平等

  摘要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智力、思维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低年级开展语文阅读课上的读写训练,对初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培养进行探讨:读说先行:想象引导:培养兴趣;基本写话技巧等,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小学 低年级 写话能力 培养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智力、思维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低年级进行语文阅读课上的读写训练,对初步培养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创设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要尽力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情,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知。
  
  1 读说先行,巧铺垫
  
  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学习语言不是通过老师的理性分析,而是通过对语言的不断诵读,在诵读中学习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课文片段,尽管学生不能达到透彻的理解,还没有能力欣赏课文精美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孩子能通过朗读,把课文中的语言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在说话时会脱口而出,大大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他们识字少,老师在一边教拼音的同时一边教给孩子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老师可采用带读的方式,加上动作、手势,和孩子一起边读边演。让孩子对课文产生兴趣,慢慢地就能进入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从而提高了语感,比如:学生从《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就能读出雪景的美,小动物的可爱。从《夏夜多美》中就能读出夏夜的美丽,体会到小动物的心灵更美。从《阳光》中读出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到了二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孩子朗读的水平提高了,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学习动手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如在学习《北京》一文时,就让孩子摘抄下:“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名胜古迹”等好词和“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等好句,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我们祖国首都的雄伟、壮丽。又如:《清澈的湖水》中第二自然段描写湖两岸风景的片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两岸的山石的奇形怪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壮观的景色。学习欣赏文中比喻句合理、生动的描写。
  海德格说过,“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何等重要。二年级有许多课文不仅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完了课文,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通过《称赞》这篇课文可以学习文中的小獾和小刺猬对自己的家人,对老师和同学,对朋友等进行称赞。然后,学习对话的表达方式,练习对话。又如:《窗前的气球》,可以想象同学们来到科利亚窗下放气球,借着气球那可爱的笑脸会对卡利亚说了哪些祝福的话。《植物妈妈有办法》、《活化石》等都可以让孩子自己查资料,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述,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想象引导,激发兴趣
  
  学生在熟读课文后,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的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续写、课文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善于异想天开的特点,培养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教学《坐井观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这只井底之蛙的可悲。对它产生了同情,也十分希望它能听从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之门打开了,孩子争先恐后议论开了:青蛙将会看见天那么高,那么蓝,真是无边无际啊!看到绿油油的田野,丰收的果园,高高的山峰,长长的河流,各式各样的楼房,等。听到了清脆的鸟叫声,孩子们的歌声,人们的欢笑声,欢快的锣鼓声等,看到这些青蛙心情高兴极了,它会对小鸟说:“小鸟多亏了你啊,要不然我就看不到这些美景啊!”“小鸟,我错怪你了,不是你,我还以为天只有井口大,真是羞愧啊!”老师就可以将学生的合理想象,把看到的景物进行有一定层次地描绘,并学习写人物的对话。又如:学习《假如》这篇课文中,让学生学习课文诗歌的表达方法,展开合理的想象,所谓合理应该告诉孩子,要学习主动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因此,孩子就能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想象出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建一所学校。让灾区的孩子重返校园;我会给失去光明的孩子,换上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会让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五谷丰登的粮田。
  
  3 低要求,多形式,勤动笔
  
  著名的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但是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如在课文中选择,在词语、句子、段落的语言表达上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年龄的语言。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学习写话,造句引路
  教师在培养低年级的学生听、说、读的过程中。千万别忽视了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抓住课文中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或字进行动笔训练。一年级开始可以进行简单的遣词造句,比如“高兴”一词,你可以引导孩子造出不同的句子,“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真高兴。”还可以说“小明高必地接过妈妈送给他的礼物。”“红红的画获奖了,她高兴得跳起来了。”又如教《画家乡》让学生模仿课文中“那么……那么”造句,让孩子知道用上这两个词,可以夸两个事物的不同特点,或一个事物的两个特点。如:“我的家乡山那么高,水那么绿。”“家乡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甜。”通过模仿比较,让学生在一年级就学会了写通顺的句子。
  
  3.2 激发兴趣,仿写儿歌
  低年级孩子对儿歌有着独特兴趣,儿歌内容通熟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对小动物十分喜爱,当我教完了《小白兔》就鼓励孩子学习抓住动物的特点编儿歌。孩子们就从

他们认识的动物中编了《红公鸡》、《小花狗》、《大熊猫》等儿歌,还让孩子们开心地边吟诵边表演。如教完《四季》,老师引导孩子模仿课文自己编儿歌,学生兴趣高,编了“花儿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枫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高粱红着脸说:‘我是秋天。’房屋披上银装高兴地说:‘我是冬天。’”
  
  3.3 仔细阅读,仿写片段
  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者写法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无需了解典型句子间存在的结构特点,但作为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如《黄山奇石》一文,文中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介绍了黄山上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读,男女生配合读,让感受到句子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课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写作特点,经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写黄山上的其它石头的特点。“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天狗望月”又会是怎样一番生动有趣的景象呢?又如:《秋天的图画》一文,老师可抓住课文中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反复诵读,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然后可以找些秋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描写秋天丰收的景色。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示,就能仿写出“葡萄架上挂着紫色的珍珠”、“冬瓜披上了白色轻纱”、“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玉米挂上了金黄的坠子”等。在教完《北京》这篇课文,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了首都北京的美丽和雄伟。老师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写作特点,按照方位特点仿写福州的五一广场,让学生边看图,边模仿,还学习合理用上文中的好词。
  
  3.4 理解课文,变换人称
  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我们常见的课文都是以第三人称来描述的。课文《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人称的转换练习,把文中的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写完后,回去把“水”怎样变化的过程,讲给家长听。这样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也认识人称的转换,明确正确使用人称的重要性。
  
  3.5 学习课文,练写日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提供学生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学生练习写作的最佳载体就是多写日记。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少,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可以用拼音代替。老师在教完了《日记两则》后,就可以鼓励孩子学习写日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习课文中的小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梦到的,自由地表达出来。孩子写完后,老师要对孩子的日记给予充分肯定,哪怕学生只写一两句话,只要是句子通顺,符合情理,老师都要给予表扬,激励他们有更高的自由表达的兴趣。
  
  让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林建红
  
  摘要 数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教科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该文从用生活情境导入数学课堂、用生活原型注入数学课堂、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说 明。
  关键词 生活 数学 结合 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 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 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可见新课标非常强调注重密 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 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即 突出现实性和时代性。
  
  用生活情境导入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 内容将其引入课堂。设计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 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 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先出示几张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做游戏、围观的照片,引 导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学生在相片中看到 自己熟悉的同学,而且都不约而同地围成圆圈,个个情绪高 涨,纷纷发表意见,教师便顺势进一步问:“这种现象在生活 中常见吗?”,得到肯定回答后,教师再一次追问:“为什么 人们在观看时会不约而同地围成圆形呢?”由此激起学生学 习的欲望,自然引人新课。此外还有“新房装修所用地板的面 积”、“计算操场跑道的长”、“求罐头的容积”等等。这些都是 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不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 切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 生感和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 用生活原型注入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的许多原理、概念在现实中都有其原型,在把 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时,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 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的变化规律。例如我在教学《克与千克》在本节课中,我充 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生活中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 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 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 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 作:分别掂一掂2分硬币一枚、5枚、100枚及1千克重的物 品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 簧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 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 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活动中学生称了2 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 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 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 的一幅“生活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 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 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3 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 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标准》也 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调整相应的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 么样的数学知识,就教什么样的数学知识,用具体生动、形 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在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 化”中,学生对于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的方向总是分辨不清。 于是我在向学生讲清互化中移动方向的算理后,便在黑板上 写一个大大的百分号手写体(%),放手让学生观察“百分号”, 并进行大胆猜想,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它像生活中的什么。 学生积极活跃,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像一把钓鱼竿”。 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把小数、百分数互化的过程与钓鱼进行联想,从而发现――当小数化为百分数时, 后面加上了百分号(即‘钓鱼竿”),有了‘钓鱼竿”,“鱼儿” (即小数点)就得朝“钓鱼竿”的方向游,也就是向右移动。 当百分数化为小数时,百分号要去掉,也就是没有“钓鱼竿”, 则“鱼儿”(即小数点)自然就向相反的方向游走了,也就是 向左移动。
  象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把 课内的知识与课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相联系,把抽象的知 识形象化,把易混的难点明了化,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 固。用得顺当灵活。
  
  4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新大纲对小学生的素质要 求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各种 问题,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学生学 习了“量长度和称重量的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爷爷、奶 奶或爸爸、妈妈的身高、体重、腰围等;学习了“折扣”以后, 让学生到市场做调查,有哪些商品是打折以后卖的,便宜了 多少钱;学习各种几何形体的面积、体积的求积后,让学生 计算自己家中家具的有关面积或体积等等。象这样从学生的 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掌 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比课堂上生搬硬套公式的效果好得 多,学生掌握更牢固。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体会到 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又如:在学生学会计算“利息’'后,我 请同学说说如何保管自己的压岁钱。有些学生的零花钱由于 不足定期存款的起存标准,又不想存活期,他们便想出两人、 三人合伙存钱的办法。于是我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甲生有 5元,乙生有40元,丙生有35元,他们将钱合在一起存人 银行,到期时,他们如何分摊利息好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 的想法,有的学生用按比例知识解答;有的学生是按份数的 知识解答;还有的学生认为利息不是很多,可以全部给其中 的一个同学。这既综合以前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还使学生受到互助友爱的思 想教育。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 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 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实现数学的应用价 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