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闻摄影的情感表现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建东

  [摘要]新闻摄影求“活”的实质就是求“情”。但多年来,新闻摄影的情感表现一直不为摄影者所重视,使得大部分的新闻照片无法吸引读者。文章主要论述新闻摄影情感的必要性、意义、表现技法,从而说明情感在新闻摄影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信息情感投入情感表现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主要是对准人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离开了人,就没有新闻。新闻摄影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包含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照片的信息有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一是情感信息。
  长期以来,我们报纸上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大部分新闻照片不为广大读者们所喜闻乐见。究其原因,就是许多新闻照片缺乏情感信息。显得“无情”!所以不能在读者中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无法吸引读者来阅读它。直到今天,许多摄影记者仍然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就是只关心新闻题材的价值,而忽略人物在其中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看到一些新闻图片在拍摄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工业就是人加机器,农业就是人加农具春耕、夏锄、秋收、四季歌……照片中的人没有情感,只有形式的模仿。镜中的人物形象似乎只是新闻事件里的一个“道具”而已,这种表情呆板做作、缺乏真实情感的人物,根本无法体现照片的新闻价值所在,难怪被读者冷落一旁。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是人的性格体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反映。凡是人的精神活动都伴随着情感。新闻摄影也不例外,其情感是摄影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自觉的主观态度表现。摄影者将新闻事物中发生的情感提炼出来,能够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真正了解事物现象的本质。记录新闻事件中人的情感反映,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我们的照片增添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展明新闻事件的本来面貌。因为,人物的情感信息是新闻事件的主要方面,只有他(她)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有力地诠释出事实信息的内容。试想,在我们的照片画面中,如果作为主体的人物都面无表情、没有一丝的情感信息,我们又如何来解读其中的事实信息?如何感动读者?更重要的是,如果照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关系脱节,不但不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有时甚至还会造成读者对新闻事实信息的误读误判。所以,新闻图片的情感信息,绝不能是可有可无和无足轻重的,它不仅仅是新闻图片的质量问题。不难发现,当下的许多新闻照片,由于图片情感信息的缺失,其新闻价值已成问题,更遑论吸引读者。
  新闻摄影的情感,应具备三个方面:图片形象的情感表现;摄影者情感的投入;作品与读者的情感效应。三者不可缺一,其中作品与读者的情感效应最重要。因为摄影的最后目的,就是为了使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
  新闻摄影的情感赋于,要求摄影记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如闫善良拍摄的《女记者急救落水女童》(第17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2006年7月10日下午,郑州市花园口附近一名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及同事闻讯前往采访。当少女被救上岸并被村民用土办法施救无效时,出生于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拨打120咨询人工呼吸方法,然后不顾少女嘴角淌出的白沫和饭渣,俯下身子为少女做人工呼吸。此举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全国新闻界也得到了广泛赞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是一个摄影记者所应具有的素质。只有心中充满爱心,才会懂得如何在采访中正确地观察社会,把握正确的人生观来反映我们社会生活的真、善、美。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瑞泽说过,“摄影最重要的东西是热情和激情,对拍摄对象你要敞开心扉,让他们知道你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新闻摄影需要情感投入。新闻图片还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它往往是拍摄者的情感和被摄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共同融合的结晶。因此,摄影记者采访中要带着情感深入生活,积极主动地和被访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了解新闻事件的真情实况,体察摄影对象的真情感受。只有让新闻事实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准确把握和运用好镜头语言,来感动别人。如福州日报记者杨婀娜拍摄的《一夜破产》, 作品反映了2003年6月15日,闽侯县江洋村的村民何孝慈夫妇由于使用日本进口农药不当,致使投资近9万元,辛辛苦苦栽种了十年的20亩日本甜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望着掉落在田头的树叶与幼果,夫妇俩抱头痛哭。何孝慈夫妇认为这是进口农药经销商没有提供“可杀得”农药的中文说明书以及使用方法造成的。它深刻揭示了农药市场的无序,以及缺乏指导和服务给农民带来的伤害。这张照片,具有很高的视觉效果,情感表现极其充沛,让人看后也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同情落泪。此图获得第14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二等奖。这充分说明了拍摄者情感投入的重要性,作者有了情,才能和被摄者、读者进行情感交流。
  新闻摄影的情感表现,要求摄影记者在拍摄中,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应时把握、捕捉被摄人物在新闻事件中出现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各种情感瞬间。
  1新闻人物面部的情感表现
  人们对客观事物主观反映的情绪,总是最先“写”在脸上的。高兴、激动;痛苦、难过、伤心,一切通过面部的表情来传达。拍摄人物的表情,情感表达最直接、最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1941年1月27日,加拿大摄影家约瑟夫•卡什在唐宁街10号为了拍摄表现丘吉尔坚定刚毅的照片,他走向丘吉尔时突然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什的举动激怒了。而就在他怒视卡什的一刹那,卡什按下了快门。这张《愤怒的丘吉尔》照片,充分表现了丘吉尔果敢坚强的性格,它甚至被许多英、美盟军士兵放到了他们的钱包里,鼓舞着他们在前线争取胜利的信心。这就是一张情感鲜明的照片带来的神奇力量。人物形象的丰富表情,为摄影者提供了很好的表现内容,是摄影者最为直接的表现技法,使读者能够轻易感受到摄影者的情感信息。在人物的五官表情中,特别要观察人的的眼睛。因为眼能传“神”,是心灵的窗户。如解海龙拍摄的那张著名的照片《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女孩》,谁都能从那双“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情感。
  2新闻人物身体语言的情感表现
  我们知道,人在事物中的情感表现,不仅仅只通过脸上的喜怒哀乐表情来表现和传达,人们中的各种身体动作和姿势,也能够反映出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正如文字语言常常描写的那样:“高兴得跳起来”、“气愤得直跺脚”等等。俗话说,一举一动总关情。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物,他们的动作表现也不同。他们的身体语言往往会不经意地表现出其对事物的态度。摄影者可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所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情感展现出来。如薛君拍摄的《春运中的母与子》(人民摄影“金镜头”2006年度中国新闻摄影作品日常生活类单幅金奖),照片反映了2006年1月18日春运时期,北京西客站候车室里,一位正在候车的母亲喂年幼孩子方便面的情景。母亲端着热面,低着头细心地咬断,孩子依偎在母亲身上把头抬的高高的,正等不及地张大了嘴巴。这一动一静的动作语言,把母子情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新闻环境氛围的情感表现
  新闻事物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情感信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比赛场上运动员获得胜利的时候,观众会为他(她)加油欢呼,此时,现场洋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息。当遇到自然灾害时,摄影者通过环境的拍摄,会展现出一种空气凝重的气息,让人读来感到心情沉重。因此,环境氛围也带有情感。有时摄影者对环境氛围的拍摄,虽然没有直接表现被摄人物的情感,有时还需要调动读者的思考来领会和感知,但被读者领悟而出的情感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反而更深,更具感染力。这是一种更高明的表现手法。如中青报记者贺延光拍摄的《SARS病房》。画面展现的是2003年4月30日,一名非典重症病人终因抢救无效不幸死亡,一位医生久久地站在他的遗体前的情景。这是一张中景图。站在视觉中央的医生是背对着读者的,也没有动作,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因此画面上没有丝毫感情的展现和表露,但任何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此时这位医生无奈悲伤的心情,一种浓浓的沉重气氛弥漫在整个画面中。因此,环境氛围的拍摄也能传情感,也会“说话”。
  摄影者是在用图和读者进行交流的,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读者。新闻摄影,要神情兼备,才能以情感人。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许多地方、许多方面,其实不乏感人的事迹和故事发生或正在发生,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和寻找,用我们的镜头将新闻事件中人们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才能吸引读者去看、去感知感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