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阳华
[摘要]作为新建的财经类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是全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怎么上好这门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财经类学生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将课程特点与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欧阳华,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讲师,经济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48-03
一、财经类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所处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以及未来就业方向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教师讲好“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财经类院校学生大多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而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模型分析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学生学起来较困难,特别是在高中偏重文科的同学,由于没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而难于自学,因此产生厌倦的情绪。
其次,学生的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案例、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易接受。学生考虑问题比较现实,希望知识能够更接近生活。而“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特征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特别是宏观部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派的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难以掌握。
最后,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要求他们必须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企业现实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而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缺乏感性认识,对作为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理论总结的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变量的关系、资源配置的方式普遍感到陌生。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结合起来,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这也是造成学起来困难的一个原因。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经济学”是一种“舶来品”,学生对它容易“水土不服”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说离中国国情较远,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以及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很多观点用中国国情去理解往往理解不透彻。另外,中国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标和西方人学习不一样,西方是培养西方经济学家,中国人要培养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人、懂得西方经济学的人,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它的有用和无用之处加以鉴别;另一方面要了解它与中国国情不符的地方。
(二)“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
“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之一,是其他课程的预备知识,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对这门课的课时安排都在72个课时以上。广西财经学院作为一个新建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应该在全国平均课时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课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给“西方经济学”这门课安排的课时只有48个课时,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讲完全部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的内容,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内容很多,如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如果教师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到的东西虽然多,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三)把“经济学”教成了“数学”
从“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的本科“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学术水平定位上来看,基本定位为初级偏高的水平上。即重点阐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限于运用初等数学方法,而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以及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宏微观经济活动,可拓宽和加深论述。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该门课的教学模式上,运用大量的数学推导,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时间。财经类院校学生是文理兼收,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底子偏差,几节课听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经济学为何物。这种偏离教材定位的做法使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是什么是经济学,因而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四)理论推导过多,实践资料和案例较少
“西方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学校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是从理论到理论,既抽象又乏味。教学中的实践内容要么没有,要么就是国外的陈旧资料。学生对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只是为学习而学习,限制了经济学的学以致用功能的发挥。
(五)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
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而学生坐在下面当听众,而且使用单一的书本和PPT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这种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的全包制的教学形式,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让学生感觉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进行独立的社会调查和提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方向
(一)培养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在教学实施环节的开始阶段,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知识修养,旁征博引,将经济学的起源、产生、发展以及现在与将来经济学广阔的研究空间穿成一条线,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其二,教师应从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职业生涯设计中贴近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实际,阐述知识对于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心底激发为什么而学的兴趣。其三,教师应从经济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出发,阐述经济学作为“思维体操”对人们训练思维、开发智力的作用,并从中外成功经济学者的实例中总结经验,使学生获得怎样学的信息,激发研究怎样学的兴趣。其四,“经济学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有些经济学模型和术语的确枯燥晦涩,教师应从经济学视野的实际生活出发,广泛讨论经济学的道德与人生观。一般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经济学的视野中追求积极人生、欣赏
和谐人生、注重自主人生、向往淡泊人生,以唤起学生积极、健康、高尚的学习兴趣。
(二)授人以渔,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终身学习的现代社会,这句古语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工具以及治学的精神与态度。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介绍相关课本内容之外,还可以定期向学生编列一些经济学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经济生活的各种经济现象,了解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的角度与方法。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当信息的发布者,告知学生在哪些书籍、刊物和网络上能找到名家的观点、经典的案例,以帮助学生阅读后迅速拓宽知识面,消化教材中的概念。如学习《西方世界的兴起》《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等经典的学术著作时,引导学生参与到经济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习惯。此外,还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专业性报刊,比如《经济学家茶座》《中国经济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
(三)课程改革。解决课时设置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很多内容是建立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难学。广西财经学院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学习,这给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难度。如果学校在开设“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再开设“西方经济学”,也就是说将本门课程的教学安排推迟到二年级,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关于这门课的学时,也应该适当增加,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建的财经类本科院校,考虑有两点:其一,“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先导课程,只有学好这门课,才能为其他的专业课的学习打牢基础。其二,广西财经学院学生的生源大多来源于广西本区,尤其是一些来自偏僻乡镇的学生,对经济学根本没有感官的认识,也从来没有注意到身边的经济问题。要求他们在短短的48个课时内学完所有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如果不能战胜这个挑战,将大大影响到他们今后学习的兴趣。
(四)案例教学。联系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实际
案例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强、效果较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如讲授均衡价格理论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变化及走向”;讲授消费者行为时可从“你知道花钱有何诀窍吗”等等学生容易产生兴趣的问题人手。在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比如在讲授外部性问题的内容时,就将科斯的火车与麦川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1.变抽象为具体。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以及文字叙述,如宏观经济学中的西方货币政策知识,三大传导工具,如果让学生进行文字理解,很多学生容易出错,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补充一些形象、具体的说明或者直接进行图表符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符号或图形的直观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重要的结论。
2.变复杂为简单。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如分配理论、信息不完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的几个模型等内容,可忽略理论性较强的证明部分,而加强对其基本的运算方法(简单的求导或微分)的说明。同时,对于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图表的记忆,是学好“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3.变被动为互动。互动教学是以讨论、研讨、辩论的形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相互之间对某一观点或问题从不同角度与方法进行探讨。这种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表达个人的感受;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能力开发;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有利于经验的交流;同时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利用积累的知识对观点和问题进行迅速综合的能力。
总之,在针对财经类学生“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弥补这类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又要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金英姬,陈艳,韩巍.基于创新式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经济,2010,(2).
[2]郑红玲,王洋.有关《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9,(8).
[3]谭建新.影响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2009,(10).
[4]贾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民办教育研究,2009,(1).
[5]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9).
[责任编辑: 钟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5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