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部湾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成柳

  [摘要]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式,北部湾区域发展在低碳经济浪潮中,应该注重把低碳经济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做好规划的同时实现区域自身的良性发展,把握碳交易的机遇,发展森林碳汇,加强地区间低碳技术合作,实行生态移民。
  [关键词]低碳经济;北部湾;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021-03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建立低碳经济的运行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已经初步建立,然而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谈却未能达成有效的约束性协议,不得不把议程推到2010年的墨西哥会,气候谈判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以及中国追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切要求经济发展转向低碳模式,北部湾区域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大潮流中将更加具有区域影响力,而这取决于对自身经济特点的把握及与低碳经济的结合。
  
  一、低碳经济与北部湾发展的冲突和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追求的是能源的低碳消费,这在高能背景下特别是世界低碳技术发展的前期,要实现地区发展的高速与低碳经济结构的转型相结合,是一个相背离的过程,这就使北部湾区域发展面临选择。
  低碳经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生态目标,与当前北部湾区域发展要求的经济目标是存在一定范围的冲突的。低碳经济要求实现能源的高效率,逐渐消除化石原料的大规模利用,并且尽可能地减少人类生态活动的足迹,保持自然的原生态。而区域发展直接的结果是人的活动的大幅上升,是人类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大范围改造,这使得生态要求与经济发展目标相背离。另外,低碳经济倡导人类的节约生活、减少浪费,这当然是值得倡导的价值观,但是与当前中国普遍的低消费水平联系在一起主要是生存消费和低水平的生活消费,就显得极不协调。要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区域发展,鼓励内需发展城市消费显然是必要的途径,这又与低碳生活的目标相背离。所以,在北部湾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关注低碳经济与区域目标的冲突,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避免走入低碳陷阱。
  低碳经济与北部湾在发展目标的路径虽然在冲突,但并不是不可以调和,在区域发展中,可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潮流,使经济、社会、区域发展切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平衡。即可以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又可以兼顾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的经济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待于我们发现其中蕴涵的丰富内涵。
  低碳经济将影响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生活方式的节能化,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社会生产生活结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这一变革趋势来说,对于北部湾区域的自身发展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区域发展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经济结构的更新,也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这种工业化的急剧变革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二、北部湾区域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亚洲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变得日益紧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之间的地区交流越来越频繁,建立多种层面多种方式的交流渠道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需要;中国在加强与发达国家经济合作的同时,与亚洲区域内国家的合作已经成为拓展中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中国走向亚洲区域合作的桥头堡,是西部地区的出海大通道,也是我国走向东南亚的桥梁。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的华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东盟经济区的结合地带,北部湾区域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融合,也关系到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在推进北部湾区域发展的进程中,中央的战略无疑是站在整个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着眼的,要在整个开放战略的指导下,稳步推进环北部湾地区的区域合作,使广西北部湾区域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
  北部湾区域发展纳入到国家规划,可以说是国家沿海开放战略、沿边开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合。从国内层面看,是全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北部湾开发有利于推动中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全国区域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从国际层面看,北部湾作为与东盟交融在一起的特殊地区,不管是海陆交通还是人文气候都非常接近,有利于亚洲区域内的开放合作。泛北部湾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在资源合作、产业合作、经济贸易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问,通过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以更加有效地抵御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北部湾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无疑至关重要,而其中的核心――能源技术的高效利用无疑是重中之重,怎样在开发先进技术的同时保障原来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这就与低碳经济息息相关了。在北部湾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道路:一是继续推进以发达地区为目标的传统工业化进程,在达到发达水平以后再全面发展低碳经济;二是从现在开始把握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直接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沿。
  当前,北部湾区域发展有一个重工化趋势,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否有可持续性,仍然存在疑问。要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就不能亦步亦趋地走传统的地区发展道路,而要实现突破性的变革,就必须寻找区域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结构,改善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创造现代消费社会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方面响应了国家对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变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北部湾区域在未来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真正发挥本身的区位优势。
  作为一个后发经济发展区,尽可能地使用节能环保的技术,这一方面是现实能源紧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在碳排放的交易环节获得支持区域发展的可观补偿,而碳交易收益又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农业产业,推动适合北部湾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全面转型,使资源一工业一农业形成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全新发展模式,进而使北部湾区域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从内部发展环境看,北部湾区域的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不平衡特征,各个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侧重不尽相同,如临海的钦州、北海、防城适合发展港口经济特别是外向加工企业,柳州的工业比较发达,南宁将成为未来的商业中心,桂林的第三产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天优势等等,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选择重点发展区,很快就能够走到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沿。从外部环境来看,北部湾区域作为联结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的大通道,在日益激烈的地区竞争中必须早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的出现无疑带来了重大的转机。
  当前西南地区的旱灾也可以说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体现,怎样应对这种变化是一个十分现实

的问题。气候变化不仅带来海平面的上升,而且影响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人类将不得不正视自然的力量。
  低碳经济的提出无疑是适应了这样的全球变化,当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时,仅仅是在围绕着能源是这一核心作出改变,而低碳经济发展至今日,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等几乎所有的发展环节,一个深刻的变革时代正在到来。
  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结合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十分复杂,海洋、陆地、山区、边境、自治区等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区域的发展更加具有独特性,其发展也就不能简单作遵循传统模式,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建构低碳社会也许将更具竞争力。
  
  三、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低碳路径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的效用,它将引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一方面,在生产领域改造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耗,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提倡低碳生活,倡导节约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在实施北部湾战略的空间布局上有所创新,如综合考虑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平衡发展等。
  首先,现代经济的中心发展区域无疑是在城市,通过加强北部湾中心城市的经济联动,可以使经济规模和人才利用发挥最大效应,并借助新一轮城镇化浪潮,推动城市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过程、建设方式等方面,全面打造城市生态体系,实现低碳化目标,顺应节能减排的潮流,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状态,坚持长远规划、渐进变革、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合理开发的原则,努力形成低碳城市发展的新格局。
  其次,在北部湾农村地区,面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不同需要和侧重,依托北部湾具有的丰富地理资源,根据沿海、平原、山区等地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农业经济作物,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林业,改造农村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以社会发展目标带动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多民族共同繁荣。适应国际国内对经济发展低碳化的需要,建立北部湾生态保护区,积极参与自然生态区的建设,有效维护地区环境的平衡发展。这一进程可以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态物质建设,实现整体发展的目标。
  最后,考虑采取如下综合措施:
  第一,结合国家北部湾战略规划,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如广西提出的建立“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目标,把广西建设成为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把握低碳经济发展的脉络,推动技术革新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使城市生活更加环保,使农村发展更符合生态。
  第二,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重型工业企业的同时,引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发展适合北部湾气候特点的农业,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改进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水利资源的利用。
  
  四、北部湾区域参与CDM方略
  
  低碳经济的兴起,使中国成为了碳交易和清洁能源机制(CDM)碳交易的最大卖家。通过参与CDM,开发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北部湾低碳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通过碳交易引入低碳技术与北部湾区域内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大型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改进和电力企业的效率进步,实现能效的提高以及资本的引进,推动北部湾区域的社会发展。
  第二,在农业领域开发节约技术、节水节电节地等以提高效能为核心的绿色农业发展机制,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循环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结构。
  第三,在碳交易过程中,引进森林碳汇,实现北部湾山区的有效利用。经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可吸收固定碳0.6亿吨-7.1亿吨。引入碳交易资金,不仅仅能够引入有效的技术合作,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长期缺乏的资本支持,把山区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联系到一起,通过移居、划出林区,改变山区环境等措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有机结合。
  第四,通过参与国际碳减排活动,引入适用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的能源、技术合作,共同发展区域适用技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第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共同探讨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应对当前西南地区的自然灾害,引入碳交易基金,结合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可以进行生态移民,在提高保障民众生活水平的同时改变环境的承载能力,恢复并发展生态平衡防治自然变化。
  总之,北部湾地区能否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中走在全国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部湾地区应对低碳经济变革的能力。北部湾地区应积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建立与低碳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低碳社会、低碳消费结构,开发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建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发展低碳市场机制,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真正实现北部湾区域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R],2008.
  [2]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古小松,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白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5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