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庞明珍 阙贵频

  [摘要]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表现为认同感恩,追求感恩,自立自强。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感恩认知的偏差,表现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感恩认识的层次不高。文章从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种种表现入手,结合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对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大学生提高感恩品质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感恩品质;现状;成因
  [作者简介]庞明珍,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6;阙贵频,百色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硕士,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91-04
  
  在人的领域中,感恩实质上是一种特定关系的反映和体现,是受惠客体施以回报(精神的感激、关爱和物质的实惠)的主体化意识和行为,表现为道德的人格所承载的责任。正因为这样,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缘此,本文探讨了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和问题。
  
  一、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现状
  
  (一)从社会的关注和评价看大学生的感恩品质
  时下,一些大学生知恩不报、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的表现经常见诸报端和网络,其中一些引起强烈反响。
  新闻事件1:女儿上大学要钱如地主收租:某年,一则《寒心,女儿上大学以后要钱就像地主收租》的帖子在网上发表,说的是一个年收入仅两万四千元的家庭,最高供给读大学的女儿每月生活费一千元。当父亲忍着胃痛给女儿买电脑、装系统,只要求女儿开一杯酸奶时,女儿却拖拖拉拉,最后寻来一杯汽水与父亲一同饮用。众多的网友除了指责该女孩冷漠外,更多的回帖则反映了现今大学生与父母间的金钱关系。
  新闻事件2:据《扬子晚报》2006年5月26日报道,因为担心自己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笑话,中国药科大学镇江校区的一名大学生日前竟将从河北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校门口。对母亲带来的一篮粽子也让她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最后,这位母亲不得不含泪离开。
  新闻事件3:深圳歌手丛飞,多年来倾其所有,捐资300多万元,资助170多个贫困学生读书。但在他患病住院付不起医疗费时,他资助过的个别大学生完成学业后就在深圳工作,得知恩人患病,却连看都不去看他,更别谈帮他分担医疗费了。
  虽然某些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消息时,有它放大和夸大的一面,但它的信息来源却往往有据可查,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来的大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人们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期待较高。
  
  (二)从问卷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感恩品质
  为了对大学生的感恩品质有一个较为真实客观的全面了解,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河南科技大学、广东教育学院、茂名学院、海南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的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的调查,调查内容分为四大类:家庭父母类、学校教师类、社会民众类、国家政府类,调查对象涉及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农科、体育和艺术几个专业,发放了3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291份。下面就针对调查结果对大学生的感恩品质进行分析。
  1、大学生感恩家庭父母的品质分析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家庭父母的付出认识较为深刻,对自己的生活消费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了解,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认知,大多数学生有较正确的荣辱观念,不以家庭贫困为耻,不以高消费为荣。平时也能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能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在这一点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良好的认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认识有偏差。他们中有的是虚荣心使然,有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有的责任心不足,缺乏感恩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表现出相反的认识和行为。如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所有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占14.8%。加上“说不清”选项,共占28.2%。这部分同学对父母的付出认识还不是很充分,虽然认识到父母有所付出,但又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
  这说明,一部分大学生对父母养育的付出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危害在于不能激发学生对家长的正确认知和情感,从而在心理上很难产生回报父母恩情的自觉心态,在行动上就缺少了坚定性。这部分学生是需要加强教育的,同时也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是有必要的。
  2、大学生感恩学校教师的品质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老师的感恩认识度是低于父母的。对于师生冲突,有34.4%的学生认为只要是老师的错,学生就有权表示愤怒并力争到底。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对与错,只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大学生情绪情感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这使得他们在师生交往中遇到一些冲突时,比较难把握分寸,有时还会片面地认为就是老师的错,特别在老师当众指出他们的不对时。他们的自尊心极强,但对他人又往往缺乏尊重,哪怕是自己的老师。调查结果里有一项关于大学生课堂行为的表现,绝大多数学生承认自己在课堂上偶尔有过“打瞌睡、讲小话、用手机”等不够尊重老师的行为,只有1.7%的学生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过。
  在问到谁对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时,大多数人首选是自己,其次才是老师。
  应该说,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在大学的课堂里,不尊重教师的劳动,随意迟到、旷课、缺课、课上打瞌睡、打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也会伤害师生关系,是对老师的极大不尊重的表现。毫无疑问,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老师最好的感恩就是发奋学习,成人成才。从小的细节上说,大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态度谦恭,以礼相待,虚怀若谷,以示尊重,对老师的教诲心存感激。这有助于在心理上接受老师,主动学习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人生哲理。包括教师身上的优秀品格和人格魅力。学生要意识到要想真正成才,就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要锻造完美的人格,必须从尊敬、感激自己的老师开始,这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之一。
  3、大学生感恩社会和民众的品质分析
  大学生对社会民众的感恩认识的程度只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对社会给予大学生的关爱和奉献认识并不高。他们大多数都认可来自社会的助学行为,对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心存感激,并产生报答心理,也能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在社会教育方面,他们认可感恩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多数学生都受到震撼和触动。但也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对待那些默默无闻地付出劳动的人,大学生们还缺乏理解和认同,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默默付出劳动的人需要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在问到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贡献分不开时,回答很少意识到的人竟然超过了经常意识到的人。还有7.2%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缺乏对自身的生存发展与社会奉献关系之间的联想。这一点与他们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缺乏有关。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人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社会其他成员的劳动和奉献。有人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社会对大学生给予了很多帮助和关怀,尤其是对贫困大学生,更是倾注了更多的爱心。
  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到社会的劳动奉献中,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跟别人的贡献之间的关系,也是符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教育和引导,否则他们就在别人的服务中心安理得,缺少恭敬、感激之情。这是大学生感恩思想中表现出来的重要欠缺,感恩教育需要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认识,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4、大学生感恩国家政府的品质分析
  大学生对国家政府的感恩意识是感恩品质的最高层次的表现。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亲人和身边朋友都不热爱的话,就不可能有回报社会和爱国之心。这说明了对国家政府这一层次的报恩之心是高层次的认识,是较难达到的。它需要从基础的层次做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到付诸实践,环环相扣。
  在回答对国家的使命感时,有感觉的才占37.8%,没有感觉的占10.7%,51.5%的人感觉模糊。只有74.2%的人认为国家对自己是有恩的。而对于自己为什么能上大学,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条件这一选项最少。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个人努力和父母培养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学生在对国家社会的作用方面缺乏认可,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方面急需提高认识。这也就说明了,在感恩教育方面有很大的教育空间。
  而实际上,国家的繁荣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从2000年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04年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国家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新资助体系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将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学生有感恩的意识,但缺乏实际行动;一些学生对感恩父母、教师和恩人有较好的认识,但在对社会、国家上的感恩意识并不高。要使得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国家产生高度责任感,还需要各个教育环节紧密联合,形成合力。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归因分析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实际上就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阶段的制约以及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突出的表现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来说,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缺失即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
  一个人的感恩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独生子女的数量比较多,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到无数宠溺和过分关爱。在这种教育下,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他们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唯我独尊、骄横任性。同时,他们过分依赖父母,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渐渐地只知索取不知感激,这是导致孩子缺乏感恩思想的主要原因。
  对于家长而言,只知道片面给予,不要求子女回报的教育思想是错误的。父母不要求回报的爱是伟大的,但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引导教育孩子如何去感恩是非常重要的。
  2004年发生的“刘海洋伤熊事件”震惊世人,其母亲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她平时工作繁忙,缺乏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忽视了对孩子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发展,最终酿成遗憾。而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徐本禹,由于小时候受到母亲朴素的感恩教育,懂得了知恩图报的道理,在成长的道路上积极进取,不忘感恩,才有了后来到贵州山区去支教的感人义举。这些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子女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体制的不合理
  学校的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和德育方式出现偏差。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重理轻文、重基础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功利化倾向有关。从中小学开始,大多数学校偏重智育培养,用可操作性强的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和教师教学水准的标准,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在学校德育教育方法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和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教育内容上,过多地注重了规范的灌输,不善于把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同提升道德选择能力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就很难取得长远、稳定的效果。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这种特殊的“产品”批量生产,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不良。有的教师一个学期结束了还不认识几个学生,更谈不上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在情感上、思想上关爱不够,致使师生之间师生友情缺乏,直接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教师缺乏感情和信任。
  
  (三)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也是感恩意识缺失的诱发因素
  这一代大学生具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特点,他们生于改革初期的80年代,长于急剧变化的90年代,现在又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利益的发展,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缺乏认识。
  他们从小学开始,就要面临择校、排序、升到中学的压力,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竞争更是让学生倍感压力。到了大学,一系列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同样给他们带来困惑和心理障碍,面对激烈的竞争,各种评先推优的活动和择业就业以及考研深造的苦恼和担忧,也使得一些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竞争,忽视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忽视了学习成才的根本目的。
  学生缺乏道德选择的能力,造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矛盾现象。作为道德人格的感恩思想没有得到自觉内化,在感恩品质的实践上就会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还要积极思考如何给大学生们补上“感恩教育”一课。
  
  (四)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因素给人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同样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1、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大量流入我国,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应该说,当前西方社会思潮含有大量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西方社会思潮中也有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如个人中心主义,贪图个人享乐;自由主义,置伦理道德于不顾;极端主义,生活腐化,对家庭不负责任,一切向钱看……大学生如果也对这些思想不加鉴别地吸收,还盲目崇拜,就必然会导致思想价值观的错位,最终滑向个人主义价值观。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负面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它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竞争f生等特点,强调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引发了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导致尔虞我诈、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
  另外,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规范,违反规范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遵守规范的人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人们也会对社会规范产生怀疑,不再主动遵守规范。
  这些社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部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致使他们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最终表现为感恩意识的缺失。
  要提高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就必须从这些因素入手,反思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把它作为日常工作的常态来进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问题。
  
  [责任编辑:周志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