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 戈
[摘要]文章就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北海实训基地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实训一体化综合素质训练项目的实践,探讨了中职学校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办学模式的做法和体会,从而建立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人员。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
[作者简介]冯戈,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5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69-03
校企政合作办学是指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加,有计划地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工作中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合作教育自1989年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学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加强产教结合,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学特点的有效途径。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响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2009年7月与广西北海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昊元置业有限公司达成校企政共建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北海实训基地的共识,在北海工业园区建立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北海实训基地。在近一年的建设和探索过程中,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更新观念,建立校企政合作办学新模式
过去学校一直做的校企合作只是指校企双方的合作,并多数仅限于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政合作已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三方都必须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认识合作教育,选择校企政合作的运作方式。学生不仅在学校进行学习与实训,还要走出校园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训,特别是要引进企业的生产线到学校进行一体化生产实训,真正达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企中有校,校中有企。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稳定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协调和帮助校企合作双方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牵线搭桥让双方认识了事。
笔者认为,校企政合作的目标应当是:(1)调整中职办学结构,实施校企政多元化办学模式;(2)调整中职专业设置,适应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3)拓宽学生的专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与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充分调动校企政三方的办学积极性。通过合作,学校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与实训机会,企业可以找到更好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并通过与学校合作得到有关税费的减免,政府可以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出台相关的土地和税费优惠政策,引进更多的企业入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真正实现校企政三方互利共赢。
基于以上的理解,学校把这种校企政合作的教育模式初步定义为: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政府的教育资源,合理地安排课程和实习实训,开展工学交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多种操作技能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模式一是与企业建立董事会式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二是教师参与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和开发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三是学生通过一体化实训,为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这种生产实习,一方面为企业解决所需要的有专长技能的生产线工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全面的专业训练,实习期满,企业可以与学生签订正式录用合同。
二、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新模式
笔者所在的学校试验了第三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后期结合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课程,安排一年或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1”或“2.5+0.5”方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毕业实习,操作比较简单、省事,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过程,也比较受企业欢迎。这是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弊病,主要是各阶段的课程不能与工作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不大,学生实习=就业上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实习期表现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福利及岗位、工作时间等非教学因素。
第二,阶段结合式(校外工学结合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做法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年教学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3~6个月的生产实习,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实习学生的工作与所在工作岗位的企业员工一样,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到电子和机械的企业实习。其特点是可以结合阶段课程的学习进程安排实习,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在实习中可以更换较多的岗位,接触较多的社会层面,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目的性、积极性和毕业后顺利上岗有较大的帮助。但这种实习一般每天要工作10~11小时,每月休息4天,甚至2天不到,对于16~17岁的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学生意见较大,有不少的学生只好辞职,或不辞而别,造成学生不稳定,流失率很高,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这种方式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工作量;学生要多次往返于企业和学校之间,也满足不了企业对岗位工作连续性的要求。
第三,工厂化实训式(校内工学结合式)。为了使实训更加符合生产实际,达到实训为就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实训基地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车间建在基地,课堂设在车间”的实训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到设立在校外工业园区的实训基地引进的企业生产线(相当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1~2个月的生产实训一体化实习,一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操作技能,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让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提前感受到工厂生产氛围,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及企业文化,逐步实现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提前做好进入企业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牢固树立做产品、做质量、不做定时炸弹意识。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采用半天生产实训半天学习的方式,实训时间安排比较灵活,不够完整的课程学习+比较完整的生产实习,实训内容操作比较简单,工作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和实习过程,学生的实训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反馈比较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比较大,学生稳定,流失率很低,很受学生欢迎。但课程与生产实训的内容整合比较困难,如果学生长时间在生产线生产就会感到比较困乏,特别是生产线生产不正常时,学生很难稳得住。由于生产实训主要由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负责,所以对学校的教师教学与生产管理水平也是一个考验。因为企业提供的生产线设备不会太先进。生产指导书太原则,派来的技术人员辅导学生不够耐
心,上培训课的质量也不高。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需要采用但又是最难操作的一种教学方式,也符合教育部的最新精神与要求。不足之处是:如果课程与生产实训内容整合不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的实习实训预期目标就比较难以达到。
为了更好地达到工厂化的效果,下一步,实训基地还要把自己的专职实训老师选派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熟悉企业各种操作规范。不仅如此,实训基地还要从企业聘请相关工种的技师、工程师担任专职实训指导师,以达到最好效果。
三、对策
加强产教结合、校企政合作的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职教育的新路子,但是需要校企政三方的共同努力与探索。目前合作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企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与利润,它需要职校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但在培养人才这个层面上,没有长远目标,没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接收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在税收方面享受具体优惠政策。其次学校的内部运行机制是以教学为第一位工作,教学成果、教学工作量等是评价教师的标准,而从事产学合作教育、带学生下厂实习,既辛苦,又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再有如企业的设备投入、员工的工资待遇、生活福利条件、政府的服务工作到位与否等,也制约着校企政合作教育的顺利展开。
因此,校企政合作办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学校来说,要大力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特别是改革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主动适应企业需要的开放式教育观念。
第二,政府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中职教育体制,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学体制。
第三,政府要引导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中职办学结构、实施多元化模式。
第四,要改革现有毕业生推荐模式,要改变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推荐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第五,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力度。
第六,企业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力度,为学校提供便利条件,特别是生产实训设备的扶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政三方合作顺利,共赢发展。
[责任编辑:钟 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