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向晖

  [摘要]从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论、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三个角度透视生态文明理论,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对认识当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历史唯物论
  [作者简介]李向晖,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15-03
  
  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来自于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和解决。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类不但没有征服自然,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生存发展危机。在对生态危机反思和探索中,各学科多领域对生态文明做出了不同的解释。那么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能做出何种解释?马克思主义中蕴含了哪些生态文明思想?笔者试从唯物实践论、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唯物实践论视角下的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论抛弃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点,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上有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同时自然界又是人生产实践的对象,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社会实践将人与自然联系到了一起。
  第一,从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上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客体分离对立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唯物论的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就是,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人如果失去了自然界,就失去了自身赖以生存的条件。马克思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人类肆意征服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的本体论发现生态文明理论的最基本论点,自然界对于人有先在性,而人对于自然有依赖性,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损害自然就是损害自己。这就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最基本的价值维度,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尊重自然。
  第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其关键因素是人类的生产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生产实践与自然界分离出了主体和客体,但是生产实践又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人可以通过生产实践改造自然:自然界对于人也就显示出了它的存在意义和生存价值。有了人的生产实践后,自然界就不是一个自在的存在,而成为了人化的自然,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生产实践活动就不能完全以人为中心,而应该以人化自然这个整体为基础。人的生产实践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否则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因此,恩格斯警示后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消除了。”“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同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另一个要求就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合自然规律性,我们必须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不能盲目的征服统治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在于通过实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立足于现实的自然观,它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只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本质的抽象自然观。它既承认自然的先在地位,又要求把握人的自觉能动的目的性,在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追求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社会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社会生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当今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掠夺式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的统一,站在了与自然环境对立的一面。“人类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由此看来,生态文明的实现有赖于更加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实现。所以生态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探讨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摒弃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二、历史唯物论视角下的生态文明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文明问题又不完全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应该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历史中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进步经历的社会形态有三种阐述。第一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逐步递进的形态。第二种,从人及其所在的社会关系的角度,认为人类社会依次经过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三大形态。也可以解释成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这三大社会形态。第三种,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生产方式的角度,认为人类社会迄今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如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历史关系考察,首先是人臣服于自然的农业文明,然后是人统治自然的工业文明,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就是生态文明。这样历史和未来的人类物质文明可以分为“农业文明一工业文明一生态文明”三个

阶段。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的生产实践受制于自然环境,这个时期人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很微小的,人与自然环境基本和谐,但是这种和谐是一种低层次的生态和谐。人不能真正地认识利用自然规律,而是对自然规律的臣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这个时期,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空前深化,从而推动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深层次开发,这个阶段是自然界被大规模破坏的阶段。此时伴随人类而来的就是生态危机的扩展。人对自己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再认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方式的协调。这时生态文明就将真正出现在人类的未来。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而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比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必然是一个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在这个阶段,人的伦理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都应与以往的文明形态有所不同。首先,在思想价值观上,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共同发展,重视自然对于人的价值,人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身一样。其次,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不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而确立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没有对自然的掠夺,不再是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和谐的生产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不再是追求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能满足自身需求而又不损害自然的生活方式。人过上真正的全面符合人类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最后,在社会结构上,社会制度更加合理公正,民主制度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人人参与社会生活,人人自由全面发展,完全不同于现代的社会结构。生态文明完全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文明形态。
  
  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那么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是如何造成生态危机的,生态文明为什么必将替代工业文明?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个是从工业文明生产的目的性考察;另一个是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不平衡的角度考察。
  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是以物的生产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人的需要为目的,异化了人生产的最终目的,造成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极大利用。恩格斯曾这样论述:“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仅包括人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包括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应该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的。在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极低,但是人们的生产活动都是为着实现人的最基本需要而进行的。后来,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开始物化,这种物化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了极点。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就完全被倒置过来了:不是物的生产服从于人的生产,而是人的生产受物的生产的支配。这种以物的生产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超载,以致陷入了环境恶化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所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必将回归到以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的生产,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目的性的生产就是人对自然合理利用。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那就是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所以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到以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最简单规律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就是人从自然界索取的物质最终是要归还到自然界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利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却不能合理的归还予自然,工业文明将物质归还规律破坏了,工业文明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制造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在乡村,人们不断地把产出物从土地上拿走,“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在城市,土壤营养物质的消耗在城市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在大规模工业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裂痕是无法弥补的,由此就会造成生态危机。要解决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就必须瓦解,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因此,工业文明瓦解后的生产方式应该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的生产方式,把人的物质生产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所应该具有的生产方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