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济边缘化与贵阳城市经济圈功能定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英勤
[摘要]由于自然、历史和行政区经济等原因,使贵州省经济呈现边缘化发展。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不仅可以有效遏制贵州省经济边缘化,而且可以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和融入全国核心区域,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贵州省经济边缘化的成因及其发展新趋势,提出了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贵州经济;边缘化;贵阳城市经济圈;功能定位
[作者简介]李英勤,黔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贵州都匀55800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66-04
由于自然、历史和行政区经济等原因,使贵州省经济长期处于边缘化并呈现边缘化发展的新趋势。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不仅可以有效遏制贵州省经济边缘化,而且可以促进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和融入全国核心区域,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从分析贵州省经济边缘化的成因及其发展新趋势人手,重点探讨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旨在为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贵州经济边缘化的成因及边缘化新趋势
1966年,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J.R.弗里德曼(Friedmann)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尔达尔(K.G.Myrdal)和赫希曼(A.O.Hirschman)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在他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核心一边缘”(核心与外围)发展模式,这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模式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所谓核心区一般是指国内或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城市集聚区,这里人口密集,资本集中,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经济增长速度快。所谓边缘区一般是指国内或世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区域经济边缘化则是由于某区域经济活动不能成为国内或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一般地处经济中心的外围或远离中心,其经济活动重要性降低和影响力弱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成为国内或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当然,核心区与边缘区也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布局调整而发生变化,边缘区域也可以形成次级核心区,甚至可以形成核心区或取代原来的核心区。
从贵州省来看,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经济社会活动主流方位来看,无论从历史积淀还是从现实行政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贵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流方位中始终都处于边缘地带,这是贵州自古以来甚至建省近600年来形成边缘区位的主要原因。从地理位置或区位来看,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东斜坡,东与湖南接壤,北与重庆、四川毗邻,西部与云南相连,南与广西相接,是一个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三不沿”省份,较差的区位条件和交通封闭是贵州经济长期边缘化的客观因素。从经济社会活动主流方位及其历史积淀来看,贵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流方位中始终处于边缘地带。春秋战国时期之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荆楚”和“南蛮”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宋开宝七年(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其所领矩州归顺朝廷,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由此始见于宋朝文献。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贵州省。贵州自元代开设驿道,元明清王朝为了将云贵高原并入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下,在云南、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但是,历代封建王朝仅仅为了“控制”的目的,从来没有将贵州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予以重点开发,贵州“远在要荒”的经济社会方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从现实行政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国家“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其经济边缘化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呈现出以下边缘化发展的新趋势。第一,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来看,与广西、云南相比,贵州经济仍然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区的边缘地区和次前沿市场,处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和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新亚洲大陆桥的次区域,至多只能充当我国大西南出海出境的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第二,从国内行政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国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放仍然存在行政区障碍,“诸侯经济”在部分省市区仍然有增无减,加之“马太效应”的影响,目前全国经济越来越向大城市圈积聚,特别是向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三大城市圈集中。此外,国家“十一五”西部大开发规划确定了泛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等重点开发区域。贵州经济虽然被列入西部大开发三个重点区域之一的南贵昆经济区范畴,但贵阳与南宁、昆明三足鼎立,三者相距600公里左右,客观上难以形成全国意义的中心城市作为该经济区增长极。与南宁、昆明相比,由于行政区经济壁垒、区位劣势等原因,贵州经济在南贵昆经济区重点开发中被无形弱化,实际上仍处于南贵昆经济区开发的边缘。与此相同,贵州省还处于西部地区最大城市圈――成渝经济区的边缘。这就是贵州经济社会边缘化发展的新趋势。
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所谓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较为密集、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比较发达,城市之间建立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现象。21世纪将成为城市圈和城市群的世纪,增强城市圈和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将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或“航空母舰”。为了有效遏制贵州省经济边缘化发展的新趋势,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和融入全国或世界经济核心区域,贵州经济不能再左顾右盼,而应当尽快明确自己的区域定位和发展目标,建设贵阳城市经济圈就成为遏制贵州经济边缘化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理性选择。2005年10月,中共贵州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明确提出了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支持贵阳城市经济圈率先发展,发挥其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所谓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源及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经济社会活动总量的能力和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主
要集中表现为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其相应经济社会活动总量的能力和容量。
目前,虽然缺乏贵阳城市经济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系统分析数据,但由于贵阳城市经济圈是贵州省主要的资源富集区、人口密集区和经济积聚区等,本文运用有关贵州省数据资料来分析,也可以粗略地对贵阳城市经济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应该是比全省更好的状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从贵阳城市经济圈即贵州省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及其与西部12省市区、东部沿海10省市和全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比较来看,1999年,全国人均耕地1.6亩、林地2.8亩、牧草地3.3亩、水域0.5亩、未利用土地3.0亩;东部沿海10省市人均耕地1.1亩、林地1.2亩、牧草地0亩、水域0.4亩、未利用土地0.3亩;西部12省市区人均耕地2.1亩、林地5.1亩、牧草地11.3亩、水域0.8亩、未利用土地9.3亩;贵州人均耕地2.1亩、林地3.2亩、牧草地0.7亩、水域0.1亩、未利用土地1.1亩;可见,贵阳城市经济圈即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与西部12省市区基本持平,林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低于西部12省市区,加之近年来由于石漠化等原因使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有所下降,但仍然大大高于东部沿海10省市的平均水平,表明贵阳城市经济圈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比较强,随着石漠化的有效治理,其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还会增强。从水资源来看,1999年,贵州降水量2184.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1206.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313.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06.2亿立方米;数据资料表明贵阳城市经济圈降水充沛,地表水和水能资源丰富,如能提高贵州岩溶地区水资源储存能力,则贵阳城市经济圈即贵州省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会更强。从能源来看,贵阳城市经济圈即贵州省能源资源富集,尤以水能、煤炭资源最具优势。贵州水能资源总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8%,按单位土地面积占有量计算的贵州水能资源蕴藏量在全国则排名第3位;贵州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为529亿吨,居全国第5位,相当于江南13个省区市煤炭保有储量的总和。从贵阳城市经济圈即贵州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及其在全国的位次来看,贵州45种矿产潜在价值30207亿元、全部矿产潜在价值31224亿元、居全国第8位,人均潜在价值8.78万元,居全国第7位;从大气环境来看,贵阳城市经济圈即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光热条件好、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约1300小时,这种气候有利于生物资源繁衍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从旅游资源来看,贵阳城市经济圈即贵州省旅游资源富集,风景如画的喀斯特高原生态风光与古朴浓郁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上宜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构成了贵州丰富而奇特、古朴而瑰丽的旅游特色,而且贵州旅游资源也大多集中于贵阳城市经济圈内。从经济发展基础来看,2000年,贵阳城市经济圈面积约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密度约为260人/平方公里;人均GDP约为4050元,经济密度约为110万元/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二,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0%左右,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9个百分点,是贵州省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最大的区域。是贵州经济和产业的积聚中心。由此可见,贵阳城市经济圈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都大大小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仅仅相当于两部成渝地区的30%左右(成渝经济带的人口密度为636.35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为397.89万元/平方公里),表明贵阳城市经济圈不仅具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其发展空间还很巨大。此外,贵阳城市经济圈在区位上还具有近海、近江、近边的“三近”区位优势,是我国大西南通向华南地区、“三亚”地区的出海出境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通咽喉和次前沿地区,也是未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最便捷的新亚洲大陆桥的交通枢纽,其特殊区位优势与日俱增。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从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产业基础及特殊区位等因素来考察,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总体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明确经济圈内位于珠江上游、长江上游的土地石漠化严重地区为限制开发区域,经济圈内各类自然保护区列为禁止开发区域)。在明确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特殊区位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即产业定位还可明确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贵阳城市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的积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南贵昆经济区的三大核心区之一(三大核心城市圈之一),也是全国核心区域――珠三角城市圈的重要次区域即泛珠三角区域的“龙尾”和西部地区最大城市圈――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次区域。这可能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贵阳城市经济圈在中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基本定位。
2、贵阳城市经济圈地处近海、近江、近边的“三近”地带,是我国大西南通向华南地区、“三亚”地区的出海出境重要通道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陆路交通枢纽,是未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最便捷的新亚洲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成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在世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基本定位。
3、贵阳城市经济圈是长江上游、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灾害最严重的省份,土地石漠化集中分布在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西面和南面。土地石漠化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植被森林退化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构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可见,构筑长江上游、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贵阳城市经济圈最基本的生态功能定位。
4、贵阳城市经济圈是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如前述,贵州能源资源丰富,尤其以水能、煤炭最具开发优势,而且贵州水能资源、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贵阳城市经济圈内。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西电东送”工程,贵州成为“西电东送”工程南通道的主要电源点。“十五”期间,贵州先后开工建设第一批电源项目“四水八火”共538万千瓦、第二批“六水八火”共1847万千瓦,2005年底贵州电网统调装机达1320万千瓦,到“十一五”期末贵州电力装机将突破3000万千瓦,送广东电力将达到800万千瓦,加上外送渝、湘、桂的200万千瓦,届时贵阳城市经济圈将建成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基地。
5、贵阳城市经济圈是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为重点的中国南方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贵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矿山资源大省之一,尤其以煤、铝土矿、磷矿、汞、锑、锰、金、重晶石、水泥
原料等最具经济优势,它们大多分布在贵阳城市经济圈内。这些优势矿产资源已使贵州发展成为中国3大铝土矿产区之一、中国3大磷矿产区之一和中国10大有色金属省区之一。利用丰富而低价的水电能源作保障,进一步做大做强贵州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航母”,可望将贵阳城市经济圈建成中国南方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
6、贵阳城市经济圈是以烟酒、制药、畜牧、特色食品为重点的特色优势食品工业基地。贵阳城市经济圈光水热条件良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2001年,贵州烤烟种植面积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烤烟产量次于云南、河南两省而居全国第3位。贵州是国酒――茅台酒的故乡。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一举进入了世界3大蒸馏名酒的行列。贵州药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全省有植物药3924种,是全国四大中药产区之一。1999年贵州医药制造业的区位商为1.88,医药产业列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潜力巨大。贵州发展畜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除生态环境保存较好以外,贵州有各类草山草坡427.02万公顷,有野生牧草1410种,其中优良牧草260余种,是放牧牲畜的天然优质饲料。贵州发展除烟酒、畜牧以外的特色食品如辣椒制品、魔芋面粉、刺梨汁、猕猴桃汁、精炼菜油等食品加工业潜力巨大。2003年12月,在第10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贵州参展的特色食品总成交额为9.32亿元,高居全国27个参展代表团之首。按照远景规划,到2010年贵州特色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0亿元,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7、贵阳城市经济圈是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早在1965年,国家就在贵州大量投资发展“三线”企业达74个,形成了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此后贵州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军品转民品、调整搬迁、改造改制等,于1992年以航空、航天、电子3大基地为基础,分别成立了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到2001年,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有企业事业单位135户,职工近1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5万人。除国防科技工业以外,2001年,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200户,分布在生物工程、特色制药、微电子和计算机、信息和软件、环境保护等行业。1990年以来,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所开发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达1000多项,其中40%以上属于高科技项目。由此可见,贵州高新技术产业正展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8、贵阳城市经济圈是以喀斯特高原风光与多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大省”。贵州旅游资源富集,风景如画的喀斯特高原生态风光与古朴浓郁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上宜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构成了贵州丰富而奇特、古朴而瑰丽的旅游特色,而且贵州旅游资源也大多集中于贵阳城市经济圈内。截至2001年,贵州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黄果树大瀑布(世界著名三大瀑布之一、中国最大瀑布)等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6个。全省有包括民族村寨在内的民族风情点40多个,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民族歌舞、民族戏曲、民族服饰、民间建筑等风格各异,古朴芬芳。2007年6月27日,贵州荔波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为世界自然遗产获得成功,它将会大大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贵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贵州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后发优势强劲,贵州省“十一五”计划提出力争15年内建成以喀斯特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目标可望如期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白 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