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心理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学时代是学生求知生涯的黄金时代。中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在这个成长的年代,大千世界在他们的面前逐渐展开,许多问题逐渐明白,但有些也觉得奇怪。因为,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发展的阶段看,属于少年期,是一个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在身心发展方面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稳时期。因此,认真分析心理矛盾,把握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引导他们健康“过渡”,顺利地、圆满地从孩童时代步入青年时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心理素质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来说, 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自立、自制、自强以及乐观、豁达、进取、坚强、果断等品质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辅导”与“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三大支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以开始步入中学的初一学生为例,其身心发展的心理矛盾尤为显著。在对新环境、新生活上:既热爱中学的新生活,寄予期望,但又觉得学习管理太紧,制度太严,难以适应;既想独立自主的在集体生活表现自己,但又苦于自理能力不强,带来不少的烦恼;既想进入中学学习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感到班级竞争激烈,承受压力太大。在对待人际交往上:既渴望真诚的友谊,想与他人相处和睦,得到相互帮助,但总觉得不太知己、知心,难以相处,不如过去的朋友那么贴心。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素质由三个层次构成:
(1)生理素质──指在遗传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特点,它是人的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规定着个体素质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2)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品质,包括人的意志力、情感、情绪、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
(3)社会文化素质──指人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基本品质,包括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使真、善、美的品质统一于人的个体之中。但是从素质的三个层次构成上看,社会文化素质是在心理素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文化素质要通过教育造就,而教育又是在一定心理活动内进行的。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而且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催化剂。所以许多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来抓的。
二、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魂(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以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素质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要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直接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等错误的家教观念,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包办代替使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积极配合,比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1)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2)培养孩子的成功意识。(3)正确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4)从小培养孩子的“肚量”。(5)克服自卑感,培养自信心等。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到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五)、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1. 学生心理发展迅速。中学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为心理发展的危险期。中学生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特别是青春期的出现会带来不少心理矛盾, 有的问题还具有不可弥补性。从效果看, 预防优于治疗。
2. 克服心理问题倾向。我国的中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智育轻德育、体育,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学生学习竞争激烈, 负担沉重, 加之社会中的不良因素以及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的影响, 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中华民族有许多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心理品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心理倾向, 如较因循守规, 过分求稳而怕冒险,易受暗示, 人际关系敏感, 爱用二分法等。这些特点影响人们的智力、创造力的激发和运用。中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克服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 有利于逐步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在学校教育上, 专门开展心理教育与学科渗透、在活动课程中训练相结合, 对学生直接教育和改进学校物理、心理环境进行潜在教育相结合。其中“专门开展心理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分组心理辅导、个别心理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在教育人员上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关心、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实验教师全面落实心理教育措施, 引入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作用。同时建立引导家庭进行科学教育、引用社会力量进行积极教育的机制。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具有良好的适应力,具有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生活和工作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自然、社会环境保持正常的接触;
5、具有完整的与和谐的人格特征;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必要时能作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要能恰如其分地给予满足。
总之,在初入中学的学生中,因不同具体情况,还会有不同的各自心理矛盾。学习环境的变化给他的不适应;接触新老师的不同感觉,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个别学生进入新班级,所处地位,受到器重,及其学业成绩和别人相比,也会出现心理反差;家庭经济状况的起伏,家长商机的变化,有的也会产生心理障碍;父母的不和睦甚至离异,也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中学生所处的少年期,有人把它描绘为生命的“第二次诞生”,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无知变为有知,从简单的形象思维开始抽象的逻辑思维。可以说是身心发展史上的转折和飞跃。一般具有易受环境影响,难以承受挫折,变化大,反复快的心理特点。更何况初中生还需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在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面临升学的选择。所以会有困惑、迷茫,烦恼、焦虑,情绪波动、感情用事、心血来潮,出现急剧变化的躁动,犹如“暴风骤雨”之势。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要做到这一切,最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有一些空间和时间消化科学的东西,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