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分别从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形成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以及如何摆脱这种趋势,让大学生真正走上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62-02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据教育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达340万,2006年达410万,2007年达495万,2008年达559万,2009年达610万,预计2010年大学生毕业规模将达630万。
与此同时,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来看,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将无法改变,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
2.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另外,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做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高等教育供求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求得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3.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高校毕业生经验、观念跟不上
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由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然而,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非常看重工作经验,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费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尽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而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2.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认识有误区
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人才仅仅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3.转型中的一代就业观念、思想没有革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年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4.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
高学历不等于高就业能力。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另外,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5.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调,而且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6.大学生自身素质下滑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国家外语四级和国家计算机二级,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第三,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最后,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各个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首先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其次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发展职业培训机构,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最后,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4.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
5.自主创业:唱响时代凯旋之歌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今天我们通过经济学和社会学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缜密的审视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只要我们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就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