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预设 精彩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丰实有效的细节,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的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之后,在完成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2+50=5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我将最后一道题改写成75+(48+25)=75+(25+48)出示,判断此题时学生一致认为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我未作任何评价而是启发学生静静地思考,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说明】: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三个加数进行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知识空白或混淆或含糊的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我进行了这一预设。
学生1:我发现只有两个加数的是加法交换律,有3个加数的才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2:我发现加法结合律都有括号,而加法交换律没有括号。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还是未作任何评价,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讨论: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两个运算定律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说明】:事实上,学生都是带着各自的数学现实走进课堂的。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唤起学生的学习心向从知识的原点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
讨论完毕我话峰一转将评价权抛给了学生,现在再看此题你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1:我明白了只要有位置变了,就是加法交换律。这题虽然有三个加数,但只有48和25交换了位置,所以是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
学生2:只要有运算顺序的改变就是加法结合律。这个等式的两边在外形上尽管都有括号,但都是先算后两个数,并没有改变运算的顺序,所以没有应用加法的交换律。
【说明】:我尽可能多给学生机会,指导思想就是立足过程,注重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多次互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改进、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这时我再将书上的那题出示给学生做,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一下子看出,此题既有加法的交换律又有加法的结合律,且能讲出理由。既快又准地实现了双基到思维拓展的一次飞跃,避免了思维定势,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我凭借自己课前的巧妙的预设 ,将课堂的潜价值最大化――珍视预设引发的精彩生成。
怎样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怎样把个别学生的思维成果转化为全班的共同财富?开始我并没有给学生下泛泛的、肤浅的结论,而是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把单向的言说变成了多元的对话,在全班学生的互动中完成了对定律的阐释与理解。
案例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也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位置与括号的讨论、争辩,生成出了统一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吃透教材,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全面发展,巧妙地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将巧妙预设转化为精彩生成,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