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亦僧亦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光

  作为皇帝,萧衍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特别长寿。他活了86岁,如果不是那场离奇的战乱,如果饮食供应不出问题,他的生命肯定还将延续。另一个是笃信佛教。自古以来,有宗教情怀的帝王为数不少,但大都停留在喜好神仙、服食丹药的层面,没有谁像他那样痴迷,那样走火入魔。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他的生命过程严重偏离了正常轨道,活得糊涂,而且执迷不悟。
   萧衍生于公元464年,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武进)人,少时受过良好教育,入仕为官后,曾当过祭酒、太子中庶子、将军、刺史等职。501年,萧衍从雍州起兵,攻占京城建康,杀了齐帝东昏侯萧宝卷,自立为帝,创建了梁王朝。549年,侯景发动战乱,占领宫廷,困住了梁武帝。因为食物供应不足,萧衍困饿而死,时年86岁。
  萧衍本是一位纯爷们儿,有见识,有魄力,文韬武略曾让人仰慕不已。当皇帝之前,他抗击北魏,讨伐内叛,出尽了风头。称帝后,他也曾爱岗敬业,励精图治,试图让自己的王朝强盛起来。但是,谁也没料到,一个叫侯景的人发动了一场战乱,不仅粗暴地打断了他的统治,也彻底中止了他的生命。临终前,他心情复杂,曾感叹着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显然,他在安慰自己,也承认遭遇了失败。只是,他没有机会反思和检讨,最终也不知道自己因何而败。他是带着种种困惑离开人世的。
  
   他不知道自己是该当皇帝,还是去修炼成佛
  
  这实在是个两难选择,也是萧衍遇到的第一个困惑。当皇帝固然很好,一言九鼎,威风八面,富有天下,但人生苦短,好时光转眼即逝,到头来不过是黄土一堆。从这个角度看,还是投身佛门好,如果不小心把自己弄成了佛,关于寿命以及富贵等所有问题都可以搞定。
  当然,把人炼成佛很困难,风险比天还大,弄不好就会鸡飞蛋打。萧衍绝对睿智,面对这个两难选择,采取了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既要当皇帝,也要争取成佛,两下都得顾及,都不能耽搁。事实上,萧衍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政事还是佛事,都相当投入。他很早就对皇位有想法,在京城为官的时候,曾不太安心,积极谋求外任。建武四年,北魏孝文帝起兵南伐,萧衍受命,开赴边境拒敌,不久后,被委任为雍州刺史。彼时,王朝政治一塌糊涂,东昏侯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朝野激愤。萧衍抓住这个机会,决定兴兵讨伐东昏侯。
  在谋求皇位的斗争中,他表现优秀无懈可击,先是抓获了朝廷派来的刺客,继尔又否定了延迟发兵另择吉日的建议,还坚决拒绝了和北魏联手的主张。他率兵从雍州出发,很快攻占江、郢二州,接着又拿下了京城,整个儿动作一气呵成,没半点儿拖沓。称帝后的萧衍仍然表现不俗。他废除前朝旧法,制作礼乐,整治吏治,并在公车府设立两个信箱(名称为函),以方便群臣和百姓上书言事。他立孔庙,设国子学,还派出官员,“周省四方,观政听谣,访贤举滞”。新王朝呈现兴盛之象。
  遗憾的是,他没能一以贯之,而是过早地变了路数。几乎在称帝的同时,他就开始了宗教活动。天鉴年间,他建造了同泰寺,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天鉴十八年,他受佛戒,此后四次到同泰寺舍身为奴,最过分的一次竟在寺院呆了37天,不知道误了多少正事儿。每次都是太子领着群臣用重金把他赎回,让他继续当皇帝。他多次在同泰寺设立各种法会,亲自为僧众讲解佛经。不仅如此,他还认真实践佛家戒律,吃素,不喝酒,甚至“日止一食”。穿的也极朴素,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在外人眼里,这种日子太辛苦,也没多大意思。他可不这么看。为了演好亦帝亦僧的角色,他极其勤奋,“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想想看,一个皇帝,天没亮就爬起来,顶着寒风,在烛光下办公,别提多让人感动了。现在看来,他的这种亦帝亦僧的选择,实在愚不可及,如果专于一项,他或许是个好皇帝,或许也能当个世外高僧。
  
   他以佛佗心肠施行领导行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严和宽是两种领导理念,无论哪一种,都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头。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适度,不偏执一方,不畸宽畸严。萧衍称帝后遭遇的另一个困惑就是执政理念问题。
  作为皇帝,他当然知道宽严相济的道理,但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实践又是一回事。他不能不听佛祖教诲,虽然做不到六根清静,但还是要讲点儿慈悲的。这样一来,他只能走向极端,实施了一系列迁就照顾,乃至放纵宽容的政策。比如,为了满足士族大姓、豪门地主的入仕愿望,他大量增设官位,还在州、郡和县各级设置官员,专门负责推荐安排求官之人。
  再比如,对于官员违法乱纪,他“皆曲法申之”。“每断重罪,则终日不怿;或谋反逆,亦泣而宥之”。他真的具有菩萨心肠,有太多的好生之德,什么过错都可原谅,什么罪孽都能赦免。官员们乐得自由,大都“不以鞫狱为意,奸吏招权弄法,货币成市,枉滥者多”。有的公开杀人抢劫,有的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凡此种种,萧衍都看在眼里,也“深知其弊,溺于慈爱,不能禁也”。朝政如此混乱,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秣陵县有位老人,曾对萧衍直言:你对权贵太宽,对百姓过严,这不是长久之道,如果能倒过来,天下幸甚!他倒是思考过老人的意见,也想纠正自己的过失,但最终并无下文。
  萧衍执政,越到后面越像小孩子过家家儿,没半点儿真事。临川王萧宏伐魏,全军覆没,只身逃回,不但没受处分,反倒提职加薪,位居三公。尚书左仆射张稷以及王珍国因为杀东昏侯,自以为功大赏薄,多次公开表示不满,萧衍不批评不教育,一味迁就照顾。最出格的还是临贺王萧正德。该人本是萧衍侄子兼养子,萧衍称帝后,萧正德特想当太子。不巧的是,彼时萧衍生了儿子,与其解除了收养关系。萧正德异常愤恨,偷越国境,以废太子身份投降北魏,谁知人家没把他当回事,他只好又跑了回来。对这样一个叛逆,萧衍真是菩萨,哗哗地流眼泪,然后还是封官晋爵。后来侯景发动战乱,萧正德暗中与之联手,继尔又自立为帝,最终兵败被杀。这是萧衍姑息养奸的典型例证,类似的还有很多。萧衍的宽纵,导致了内斗和战乱,京城被围时,数十万救援部队隔岸观火,“佛”们也远远地看着热闹,让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因为佛,他失去了人的智慧,最终钻进了侯景的圈套
  
  当了48年皇帝,他越当越傻。因为佛的介入,他沉溺于迷信和妄想之中,智慧严重弱化,判断能力基本丧失。侯景事件本是个圈套,是个巨大谎言,他盲目轻信,主动入套儿,最终断送了社稷江山,也搭上了自家性命。
  侯景原系东魏大将,盘踞河南地面长达13年之久,在与执政的高氏集团发生矛盾后,决定投靠萧衍,借机向江南发展。侯景是个瘸子,老谋深算,野心很大。在这次以投靠为名,行占有之实的阴谋中,侯景下了三个套儿:先是口头献出河南13州的土地和人口,吊足萧衍胃口;然后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为攻打建康定调儿;再以和谈为名,麻痹对手,最终拿下了京城。
  再看萧衍,在侯景事件前,他做了一个美梦,内容是:北方各地将领带着土地人口纷纷归降,举朝祝贺,盛况空前。他被这梦弄得神魂颠倒,以为是佛的谕示。这时候恰好侯景来降,暗合了梦境,尤其是侯景带来的13州土地人口,让萧衍不得不暗谢佛祖,乖乖地入了套儿。接下来,侯景受到东魏追杀,不得不放弃土地,只带着千把人逃到江南。侯景没了资本,却不改原定目标,先是占据寿阳,然后上书萧衍要兵要粮。萧衍没得到土地人口,失望之余,也没为难侯景,基本上是要啥给啥。不久后,侯景以清君侧为名,进攻首都,很快就兵临城下,萧衍毫无戒备,不知不觉地入了第二个套儿。攻城日久,粮草有了问题,侯景以撤兵为条件,请求与政府和谈。萧衍本想拒绝,但拗不过太子,再次入套儿。双方谈了条件,还杀牲歃血为盟。但是,侯景并不撤退,备足粮草后,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已被套牢的萧衍,虽然有所醒悟,但为时已晚。等待他的,只能是国破身亡。(摘自《中国青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7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