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新农村要培育新农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文林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因素是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必须培育高素质的新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迫切要求。
  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育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意识,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和市场营销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创新经营主体。
  培育新农民是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乡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依靠以县、乡、村干部行政管理为主的传统治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想把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村基层,必须要逐步转变到以依靠新农民为自治骨干的现代农村治理结构上来。
  
  新农民的基本特征
  
  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新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新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农民的具体内涵。
  有文化。主要指拥有一定的知识,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农民。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占50.3%,高中以上文化占12.4%。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低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已经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
  懂技术。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掌握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及配比等;果农需要准确掌握花芽和叶芽的区别及“重枝轻剪、轻枝重剪”等实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等具体内容。在国外,每100名农民中就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而我国1200名农民才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据有关组织对15个发达国家综合评估,由于科技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生产肉类3-4吨,分别相当于我国平均水平的20倍和14倍。可见,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会经营。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经营意识淡薄,市场营销知识缺乏,没有足够的经营能力,还没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虽然有着世界少有的优秀农业生产传统和技能,但总不能摆脱贫困的窘境。近年,从种粮热到种菜热,从种果热到种花热,从养鱼、虾、蟹、鳖、鳝到鹌鹑、驼蛋,农民们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优秀的技能,使每一种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迅速饱和,然而致富的路却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正是忽视了经营意识的培养和发挥。此外,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国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培训班,甚至培养农业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经营知识的普及。
  
  培育新农民的主要措施
  
  农民培训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农民的根本途径。造就一代新农民,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以我国现阶段整体财力状况而论,我们有能力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方面走得更快一些。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同时,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一方面,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另一方面,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农民就业能力强起来,就业途径就会多起来,收入水平就会高起来,农民的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8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