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特点的客家文化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荣辉

  摘要: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特点有:文化素质不高;学习态度偏差大;认知兴趣偏于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喜欢实操性活动,善于直接处理实践问题。教育应做好以下工作:编写通俗易懂的、普及性教材;教学既重视客家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又不要求过细;增强教育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具体教学方法、手段上加强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实践性,适度弱化理论、降低难度。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are: cultural quality is not high; learning attitud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cognitive interests tend to intuitive, interactive, amused activities;lik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they are good at dealing directly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following: To compile popular and easy reading materials;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 the basics of Hakka culture; to enhance the interesty of the Hakka culture education to make students have the self-education needs; to use Intuitive, interactive, entertaining, practica teaching methods and weaken theory appropriately and reduce difficulty.
  关键词:职业院校 客家学生 特点 客家文化教育
  Key words: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kka students characteristicHakka culture education
  基金项目:河源市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客家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客家文化教育之实践研究 (Hysk09-011)
  作者简介:黄荣辉(1969―),男,广东省龙川县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客家文化。
  
  为推动客家文化传承工作,客家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客家文化教育课题组,于2010年实施了客家文化对客家学生的影响调查。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传承客家文化应通过学校教育,对广大客家学生实施客家文化教育。实施客家文化教育,必须以客家学生的特点为基础。
  一、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特点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职业院校客家学生有四方面特点,应关注:
  1. 文化素质不高,体现为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较差、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不强
  1)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较差
  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从升学考分可窥一斑。2009年某客家市基础教育较好的县中招最低控制分(满分是700多),二类学校463分、三类学校350分和300分,中职是最后批招生的四类学校,分更低;近年广东省专科院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大致可以反映高职生的情况:B线文、理科类总分2008年分别是382分、364分,2009年是360分、365分,2010年是350分、340分,招生多的B线逐年降分。客家地区某高职院2010年4000多名新生,A线录取980人考分在440-564,四分之三是考分在341-516的B线考生。
  调查显示,对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的认识,知道都是汉族人又有区别的有45.2%,有54.8%不知道或认为没区别,说明少数人了解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工农红军”在广东河源、广东梅州、江西赣南、福建闽西等哪些地方战斗过的问题,能都知道的为零,知道梅州和赣南的分别有30.5 % 、38.7%,两个都选的只有29.5 %;选择河源的只有24.5 %,说明绝大部分人不知道;闽西是中央苏区重要部分,知道的只有13.3%。说明青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差,这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弱,教科书没说到的、老师没教的、没列入必修课程的内容,基本不会想到要去学,也不知道要去学。
  2) 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不强
  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职业院校客家学生普遍弱,这在个人长期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深有体会。调查发现,他们在升学考试中的语文科成绩普遍偏低,按百分制算72.3%的低于75分,过半人实际是不及格。平时课堂发言中,不少学生口头表达语意不很明确,为找不到恰当的词表达想法而吞吞吐吐;在书面作业或考试答题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别字多是普遍现象。
  2. 学习态度偏差大,表现在学习自主性欠缺、学习中探究意识弱、学习动机功利性强
  1)学习自主性欠缺、学习中探究意识弱
  关于客家人主要分布地区的调查显示,知道广东河源、梅州、惠州的高达79.5%,赣南、闽西的有17.2% ,知道四川、广西的4.0 %,知道东南亚等海外地区的不到2%。这反映学生对自己生活所在地广东的情况熟悉,广东以外地区的情况知之甚少,离广东越远越不知道,这正是很少探究未知的外部世界的结果,也说明学生对外部陌生事物缺乏关注热情、缺乏探究精神。
  学生探究意识弱,跟学习能力弱有关,也是学习自主性欠缺的结果和表现。调查显示,每周用在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51%的学生少于三分之一,只有5%的学生三分之二以上;每周业余时间安排,40%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32%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22%的学生选择体育锻炼,只有6%的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使用网络很广泛,但63.5%是用于聊天交友、或了解娱乐与体育内容,学习专业知识、文化积累的少;对老师布置的课后讨论、查找资料等等非书面作业,能完成的只有9.1%,部分完成的有40.5%,其中92%的人是因为老师要检查而做。因为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习中很少作拓展思考,问题需要深人探究时,往往无所适从或产生畏难心理,甚至退缩;在学习中没有养成浓厚的交流、讨论风气,难以形成交流、讨论氛围,只有30%的人常与同学探讨问题,有19%的人对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经常评价。
  2)学习动机功利性强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功利性强,往往重视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忽视文化素质;对知识筛选情绪化强,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高。在调查中,选择“自觉学习,为国效力,提升人生价值”的学生只有13.7%; 选择 “掌握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找好的就业岗位”的学生有83.5%。可见学生思考自身的学习,受社会现实影响较大,多数以生活实际为重点考虑,把学习与将来的就业联接。这种情况下,加之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偏颇理解,直接导致他们处理专业学习和文化素质培养关系时的极端表现:32.5%的学生认为需要积极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也在尽努力,35.5 %的学生想努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但提不起兴趣而不想做,25.5 %的学生认为综合文化素质对将来工作影响很小,极少数干脆认为现在的学习跟将来都没关联。

  3.认知兴趣偏于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对客家文化课的学习方式,愿意老师讲解传授的学生有5.6 %,愿意自学的有14.5%;希望通过播放视频与老师讲解结合的学生有47.6 %,希望同学间讨论与老师指导结合的有25.4%,两项总计73 %。反映出多数学生倾向于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只要具备条件,你经常会用到、且最喜欢的媒介是什么”,选择结果是网络(96.2%)、电视(75.8%)、电影(48.5%)、报刊杂志(32.8%)、广播(19.2%)、其他如教科书、教辅资料、学术论著一类(5.6%)。跟学生使用网络多用于聊天、娱乐的特点相联系,网络、电视、电影以其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的特点,成为学生接触较多的媒介,受到喜爱。业余时间多用在休闲娱乐、上网聊天玩游戏、体育锻炼的学生高达94%,也说明学生喜欢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4.喜欢实操性活动,善于直接处理实践问题
  对邻居与自己家争吵,64.6%的学生选择想办法化解矛盾;当长辈来做客,77.6%的学生表示会热情问候并倒茶待客;在决定毕业找工作时要不要依靠家里长辈问题上,65.5%的学生认为自力更生会前途光明,19.6%的学生表示信心不足但也可以试试。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积极、理性、恰当的处理办法,反映学生的实践意识比较强,不但有实践的勇气、兴趣,也善于直接处理实践问题。
  二、基于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特点的客家文化教育
  基于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特点,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时,必须注意做好四方面工作:
  1.编写使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性的客家文化教育教材
  客家学生文化素质偏低,在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时,必须有相应教材或老师的讲议给学生,确保学习有基本的物质载体,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心、眼、脑,综合发挥作用。否则,学生受其学习动机影响,客家文化教育难有兴趣,更难以产生学习的自我需求。
  编写的教材要着重考虑其适应性,内容要适应学生特点,必须注意:突出普及性,弱化其学术性,语言通俗易懂,如非必须就应尽量少引用古文表述,把古汉语表述基本转化为现代汉语,让学生都轻松看懂;教材忌堆砌高深理论,不拘泥于如具体历史时间等等非关键的知识,重视极其重要而简单的史实即可,突出客家学基础知识;
  客家文化教育的主体是文化素质弱的学生,不是历史专业或古汉语专业的学生,更不是古汉语、历史学、考古学等等领域的学者,把教材编成类似研究论文集或专家的成果报告,甚至语言艰涩难懂,让学生如读天书,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2.教学中既重视客家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又不应要求过细
  在教学过程中,客家文化教育应定位为文化素质教育,知识的掌握应是概要性的而不是细节性的。如在客家的形成发展史教学时,对客家先民具体的迁徙时间、徙路径一类知识,教师不必多讲、学生也不必强记,只要知道大致的年代、方向、地域就够。再者还要注意减轻客家文化教育的课业负担,处理好与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课业负担关系,避免学生因课业负担重对客家文化教育课生厌放弃。
  3.增强客家文化教育的教育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
  客家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培养具体技术、技能,教育影响不能立竿见影,还依赖于学生自我内化,其影响有滞后性特点,也因此影响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只有在教学中增强客家文化教育的教育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才有其生命力。因而客家文化教育要以德育为首要原则,以生动、有趣的历史、现实内容为载体,尤其要以客家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奋斗史、智慧成果、精神结晶为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感悟,真实领会客家精神,让学生确实感受到接受客家文化教育有趣、有益,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自觉、积极地弘扬客家精神。
  4.具体教学方法、手段上加强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实践性,适度弱化理论、降低难度
  职业院校客家学生在认知上有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实践性强的要求,更注重情绪背景,大部分不愿意也不善于抽象思维,偏重于直观的实践活动。这要求在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情景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学生更乐于接触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介,更喜欢互动性、娱乐性活动,更能接受播放视频与老师讲解结合、同学间讨论与老师指导结合的教学方式等特点,教学时可以更多地通过视频来介绍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讨论,但讨论应适度弱化理论、降低难度。如讨论不同地区客家人的口音差别,应避免陷于语言学泥坑;讨论客家建筑问题,应避免牵涉太多建筑学方面的问题。条件许可,还应适当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实物、古迹,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任务。
  总之,客家文化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在实践中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辉,贾楠.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调查[J].人民论坛.2010年20期
  [2]俞宇萍,潘进.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35期
  [3]朱理鸿,朱焕桃.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8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