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信息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丽芝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多个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体现者,又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接近性和亲和性,所以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把握这些变化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Abstract: Science's and technology's swift development has affected social culture many aspects,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as a social culture remarkable manifestation, also has natural close and the endophilicity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 has also had some changes under the informationization environment. How to grasp these changes and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promotion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to develop positively to the healthy civilized direction has become the question which urgently awaited to be solved.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校园文化积极措施
  Key word: Informationization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Positive measure
  
  信息化就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就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共享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学的迅速发展、规模扩大、人数增多,出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体,以高校的物质文化(教学设备,学习环境,生活设施等)为基础,在教学,科研,学习,交流,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在内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位置,教学科研设备,生活设施;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师生的行为习惯、各类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有很多外在表现形式,如校风,学风,校训,校史等。
  一 高校校园文化呈现以下特征:
  (一) 社会性。文化是社会的文化,校园文化也与它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社会文化的时代变迁。
   (二)独特性。高校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文化,它是高校的师生和干部等主体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无论在参与者还是内容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独特性。
  (三) 先导性。高校师生的文化层次较高,在知识素养、思维方式、认识水平等多方面要高于其他社会成员,由其所创造的校园文化必然体现出一定的先导性。
  (四)潜在的导向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高校的各项工作也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这种导向是无法度量的,所以它具有潜在的导向性。
  二 信息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条件、环境氛围和激励因素。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校园文化中以校园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方式及思想观念也随着物质文化的改变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而对校园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正面影响
  (1)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知识的价值。在信息化社会中,知识经济、信息经济逐渐表现出重要作用。许多校园人创业成功的经历,使青年学生看到了知识、信息所体现的智力价值。知识经济将是社会经济的主导,脑力劳动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这些观点已深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并影响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2) 有助于追求创新。网络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而且内容丰富,更新快速,学生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和接收,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跳跃式、综合式思维。网络技术的普及,不仅要求学生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也要求高校追求制度创新,学术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3) 有助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学生于课堂以外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渠道,授课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信息网络化的形式下,学生可以方便的登录校外网站,充分接收信息,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显。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高校和大学生的发展出力的同时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信息化使校园的制度文化面临威胁。
  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带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主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创造自己的身份,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 人与人的交流只是基于纯文本的交谈,甚至不知道网络的另一头是敌人还是朋友。正是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主体的行为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污言秽语、封建思想会严重干扰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长期接触网络并追求个性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一些价值观未正确建立的学生必将不知不觉间受到网络信息垃圾的污染,导致道德意识弱化,自由意识泛滥,法律意识淡薄。如在一些高校的校园网上,有些同学甚至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制度,宣传反动信息,漠视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
  网络的发展,使得校园内外的界限逐渐消失,而学生的主观意识却在急速增长,必将给校园的组织制度的建设带来威胁。
  2 网络交流的符号化,对师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
  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事先把教课内容输入电脑,上课时间只需要动动鼠标就可以了,远程教育中以前面对面教课的老师也被一台电脑所代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受阻,就会变得越来越疏远,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过时了。
  网络没有时空的限制,人们容易产生错觉,现实和虚拟容易混淆。计算机网络所传递的只能是计算机自己能够识别的符号, 因此,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被简化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 校园文化以情感作为媒介的渗透功能将会受到影响。大学生的理想化追求可能会促使他们非常热衷于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交流,而忽视了身边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往因为带着“面具”少了面对面的感情交流而产生信任危机,导致孤独,冷漠,缺乏责任感的性格甚至心理疾病的产生
  3 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冲击了校园的主流文化。

  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人们交流的时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空间的阻隔也随之消除了, 任何信息都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不受某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而在网上畅通无阻。而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进行信息轰炸,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西方发达国家以网络为媒介的价值观的渗透。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的青年学生本能的好奇会让他们在信息的海洋里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甚至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从而使以民族文化为主流的高校校园文化面临被削弱的危险。
  目前互联网上主要使用的是英语,英语在网络的统治地位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优势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文化倾销,相比之下,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传播中的实力与经验还很欠缺,发展中国家的就可能民族文化沦为网络时代的边缘文化。
  网络信息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网络信息垃圾。迷信,暴力,污言秽语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许多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导致成绩下降甚至精神失常。校园的精神文明遭遇严峻挑战。网络上也还有许多用以次充好的,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骗网民的现象。
  信息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给传统的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化负面影响就否定高校中的信息化。我们要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健康发展。
   1加强思想教育,把握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不能脱离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方针,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就是要青年学生充分理性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激发师生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在面对网络多元化的文化时能有辨别和批判的能力,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主流。但是我们也不是完全否定多元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处理主流价值观与认识多样化的关系,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网络素质,鼓励师生争做文明网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自觉抵制网络虚假、暴力、反动的内容。
  2 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正确健康的文化氛围。
   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营造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上下功夫。
  开展各种各样科技文化活动和艺术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浓厚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文化节”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陶冶,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审美观,自觉抵制网络中丑陋,暴力的垃圾信息。
  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引入现代高新技术来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减少沉溺在网络的时间。
   3 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网上德育阵地。
   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就是要丰富校园网的功能和内容,加强师生交流,进行网上德育教育。
   在校园网上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就要建立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或主页,与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形成紧密联系,利用网络宣传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过滤外部网络的有害或不良信息,使校园网真正起到潜移默化,传播文明的作用。
   建立学校的信息中心,其中包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新信息。校园网应该成为学校和学生交流的桥梁,学校的各项重大政策及最新的就业信息等都可以在网站公布,实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利用校园网在师生中普及网络知识,组织网络知识讲座,提高使用网络的水平。把网络的虚拟和现实联系起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释疑解惑,使校园网真正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韦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和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J].青年研究,2002,(1)
  [3] 扬飞龙.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
  [4] 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5] 马幸荣.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建构初探[J].伊犁师范学院报,2002,(2)
  [6] 宫源海,高峰,路恩春.探寻与应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7] 张志刚,张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8] 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