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十二五” 实现新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春华秋实间又是一年。回眸“十―五”,长春市档案工作按照“信息化带动、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人性化关怀”的发展理念,使档案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这五年是长春市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好的五年、也是发展最快的五年。成绩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印迹,更是鼓舞我们前行的动力,但它只能代表过去,做好今后的工作才是我们的重点。国家档案局在去年年末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提出了“三个体系”、“三大战略”和“三个观念”,长春市的档案工作正在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十二五”的工作我们仍将以此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实现长春市档案事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抓住根本,为实现新跨越夯实基础
档案馆舍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档案馆建设和维修改造的政策,加强馆舍建设。长春市档案馆要完成内外大修和档案展厅基础设施建设任秀;两个以上县(市)区级档案馆完成新建、扩建任务;其他档案馆要积极争取我省档案馆维修改造专项资金,改善馆舍条件。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达到满足“五位一体”功能要求的馆舍条件。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加强监管,使档案资源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十一五”期间长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贯彻执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通知》等规定,将档案工作纳入市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这些都对工作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十二五”我们将继续建立健全档案资源建设的法规体系,出台《长春市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的规定》;实行专项工作(活动)文件材料归档工作督办制度,确保重大活动档案接收进馆;加强对8号令的后续监管和动态管理,从源头上抓实抓牢对档案资源的收集和管理,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地按期向国家档案馆移交。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突出抓好与人有关的档案管理。把职工档案、社保档案、林权档案、出生医学证明档案等与民生息启、相关的档案纳入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档案资源建设除了要从源头上把关外,还要科学规划,广泛征集。“十一五”期问我们有计划地征集了散失在境外的珍贵档案,大大地丰富了馆藏,有的还填补了馆藏空白。“十二五”我们将继续加大征集力度,进一步改善馆藏结构。
创新服务,为实现新跨越找准结合点
实施“服务先行”战略,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带动各项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积极探索更多惠民便民的档案服务方式和手段,紧贴大众需求,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加深刻地体现到档案工作中来。
1 以公共档案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以服务民生为重点,逐级实现区域内档案部门的信息共享并共同向社会提供远程服务,进而为最终搭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施全国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做好充分准备。“十一五”期间长春市建成了涉及公民个人事项的专题档案数据库13个,总数据达到200余万条,初步形成为民生服务的档案数据库体系。我们要不断完善已有的档案数据库,整合存量,丰富增量,扩展共享,努力实现馆际间双方直至多方的远程数据共享。完善“长春市辖区内国家综合档案馆馆际之间民生档案数据互换互查、资源共享、远程传输”工程,并逐步把共享内容扩展到不涉密的全部档案。
2 面向社会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精品,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充分利用档案,举办反映长春历史发展变化的大型展览和《长春老地图展》等展览。发挥档案宣传教育作用,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档案文化产品,编辑出版《辛亥革命在长春》、《长春市档案馆馆藏精品选》等档案文化产品。设立档案馆公众开放日等服务模式,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设数字档案馆,为实现新跨越增添新动力
“十二五”将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发展。长春市已将建设数字档案馆列入《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中,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准备工作,争取专项资金,建成数字档案馆。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启动市和县(市)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到“十二五”末期,市直机关除涉密档案外,纸质与电子档案配套管理的比率要达到100%,各县(市)区机关要达到90%。探索国家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室)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推动各种形式的档案实体或档案信息的科学整合,更大范围实现开放档案信息的远程检索和社会共享,满足利用者异地和远程利用服务的需求。
此外,“十二五”期间长春市档案馆全部完成现有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档案利用由提供原件向提供数字化档案转变,除特殊需要外,不再对外提供档案原件。市县两级档案馆都要实现异地异质备份的要求。
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新的发展。长春市档案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划。我们要高起点开局、创新型推进、跨越式发展,为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档案工作应有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6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