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助学贷款遇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露露

  近年来,国家推出了助学贷款。旨在让一些贫困学生不会因贫失学,还可以让他们树立“用自己明天的劳动果实来支付今天学费”的自立精神。但眼下,这样一个催人自立自强的政策,却屡遭冷遇。
  
  助学贷款,想说爱你不容易
  
  考上大学,金榜题名,在农村是一桩大喜事。然而对于那些贫困家庭,尤其是多子女上学、家有重病人的家庭的学生来说,却是喜上眉头忧在心头。
  2006年的6月,刚参加完高考,来自浙江省仙居县的小毅(化名)一面焦急地等待着高考分数放榜,一面向亲友打听哪里在招临时工。小毅的父母双双残疾,一家人全靠母亲那点为数不多,为人织衣服赚来的钱过日子。小毅的成绩在班上排在中上,对于上大学,她既向往,却又害怕。不是怕自己考不上大学,而是害怕自己考上大学后,所要面对的那一笔高额的学费。
  今年的高考,浙江省高考学生人数又一次创了新高,对于那些与小毅一样,为自己学费发愁的贫困学生而言,高分进入大学校门的喜悦,将转而被高学费带来的压力所代替。但他们凭着对更高人生目标的追求,努力想完成自己的大学梦,助学贷款成了很多人的一种选择。
  据调查了解,2005年,浙江省70多所高校的7.7万名贫困大学生里面,有4万多名大学生因助学贷款而受益,他们与银行签订了总额达2.4亿元的贷款合同。然而,许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申请助学贷款反而越来越难了。
  浙江某高校2005级大学生小李对记者说:“没想到申请助学贷款那么难。去年一开学,我就把贷款申请递交上去了,但大部分都不能通过初级审批。”因为负担不起高额费用,小李不得不天天在校外四处奔波,多方兼职。
  在浙江,贫困大学生占高校大学生的比例在11%到12%之间,然而去年,可以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只占了其中的半数左右。
  不仅新的申请未能获批,以往申请获批的助学贷款资金也未到位。“直接诱因是部分毕业生到期不还贷款,银行方面要求校方先做好催交欠款的工作。”某大学学生会的一位姓姜的学生说了原因。
  而此前,在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因为毕业生助学贷款的违约率的超标,开始叫停了国家助学贷款。记者在调查中明显地发现,比较起个人的购房按揭贷款,银行普遍对学生的助学贷款,都抱以非常冷淡的态度。记者在采访助学贷款过程中,银行的工作人员不是委婉地告诉记者这里不办助学贷款,就是态度冷淡地表示不知道这件事,或者让记者去问领导。据了解,银行承接一个学校的助学贷款业务,总是希望能与该校其他金融业务进行捆绑,以谋取利润的最大化。
  
  诚信度和就业难成为助学贷款违约率增多的因素
  
  “助学贷款实施了六七年,虽然在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但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瓶颈。”浙江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主任陈龙春这样对记者说。“一方面是手续非常繁琐,和普通的贷款没有区别,消耗的人力成本高,但利润较之私人贷款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学生毕业后,因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一时找不到工作,所以还不起贷款。”
  几天前,在合肥工业大学就学的杭州人张璐(化名)刚刚还完了自己在大学里贷下的1.1万元助学金,但与她一起贷款的同班同学,有三分之二的人,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至今未归还大学时代遗留下来的这笔债务。
  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高校扩招后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缺乏,他们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可最初的就业薪金往往只够给自己解决每月温饱问题,哪里还有余钱去偿还贷款,于是历史债务越拖越久。
  据统计,在未能如约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诸种原因中,“就业困难或就业处境不佳”的人高居榜首。很多学生在贷款时并没有失信的动机,他们的违约与毕业后的境遇有关。某大学电力专业的罗同学坦言:“毕业前我就一直在奔波,可找工作实在太难了,许多地方要找有工作经验的人,现在我的工作还没找到,我那近3万元的贷款,拿什么来还?没办法啊。”
  除此之外,指责大学生“诚信缺失”也成了许多银行不愿意办理助学贷款的一个原因。在他们看来,学生还贷不佳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是有不少是缺乏诚信。还贷不佳的问题已经严重困扰着各大银行和高校,制约着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步开展。
  对此,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并不否认,确实有不少学生认识不到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毕业后恶意拖欠,还贷意识淡薄,“助学”的本意被扭曲。
  陈龙春认为,在约束贷款人方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缺乏有效的刚性措施。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处在中上水平。但在我国,一个人不讲信用却没有相应的惩罚体系来约束,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渲染下存在侥幸心理,滋生出许多不良记录。
  据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和工商银行总行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不良率超过了12%,而且逐年呈增长趋势。随之带来的恶果是,下一批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无法顺利贷款甚至贷不到款,助学贷款之路在日益增多的毕业生违约率中越走越艰难。
  
  为了让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浙江正想方设法助推助学贷款
  
  为了让一些贫困的学生,不因贫穷而进不了大学,同时也为了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从2004年秋季开始,国家推出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并给予经办银行一定的风险补偿金。在招投标制度推行以前,浙江省结合新校区建设,要求高校与各自的合作银行加强助学贷款的合作;同时在全国首次推出了学生生源地贷款,用意在于将银行的贷款风险降低,并为此专门设立了风险准备金以及违约贷款通报制度。
  随着招投标制度的推行,目前,浙江省高校的助学贷款由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中标后统一管理。2004年年底至2006年5月底,按新机制已经有41000名学生获得了助学贷款2.4亿元。从2001年开始到2006年5月底,全省累计有16.4万学生得到了9.8亿元助学贷款,2005年全省有5%以上的学生受到了帮助。
  目前,浙江省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主的新体系。去年开始,浙江在原有的政府奖学金基础上设立了政府助学金。去年一年,近3万名学生得到了累计5000万元的政府奖学助学金,这也意味着特困生至少每人每年可以拿到了1500元以上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在高校内,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公办的普通高校都要按学费收入的10%的比例设立专项助学经费,去年全省有2.8亿元的助困专项经费。25万人次拿到了2.6亿元的各种级别奖学金、助学金。
  银行方面,工商银行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要求在提供学校助学贷款的同时,结合学校其他业务,进行银校合作,但这一点受到了高等学校与原来合作银行的制约。
  对于助学贷款未来的思路,陈龙春表示:“我们希望未来的助学贷款,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把它办成独立的、可持续的金融业务。”即政府成立一个保险基金或担保基金,补偿银行所追逐的利润。同时, 他主张,完善相关的贷款制度的安排和监控办法,“让制度在规范、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到警示的作用”。
  据悉,上海在国内率先启用的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其中就有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信息),就是通过“信用黑名单”的震慑作用,达到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效果。在今年全国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提出,高校应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考评制度,形成全国范围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用数据库。
  但是,目前个人信用数据库的诚信档案建立,还走在法律的边缘。因为在个人信用系统设立中,有一些涉及到公民个人隐私权的问题无法得到清晰的界定。对此,法律工作者指出,为助学贷款提供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已日益显得迫切。
  
  相关链接
  
  助学贷款有望实行代偿制
  7月25日,在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官员透露,国家有望实行助学贷款代偿机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毕业生到艰苦地区或艰苦行业工作,只要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则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的本息。目前,这一机制正在最后的报批过程中。
  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介绍,鉴于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学生毕业后,对于偿还助学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国家有关方面一直在研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据崔邦焱介绍,目前这项机制政策的制定,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次反复的讨论和研究,进展是比较顺利的,这项工作得到了财政部的大力支持,现在研究意见也已经形成文件,正处于最后的报批过程中,一经批准即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7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