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褚世峰

  摘 要:翻译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应用过程,词是翻译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最小单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意义。通过了解词语意义的发展演变、继而揭示出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分析研究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语境 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85-02
  一词多义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它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语言词汇中的普遍现象。Lyons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认知语义学认为描述变幻莫测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连锁状,即前一个义项是后一个义项的基础。本文将在认知视角下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及其翻译策略。
  1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从词的起源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多义词的若干意义可以分为:原始意义与派生意义;中心意义与次要意义。原始意义指词的最初意义,也可称为本义。派生意义是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可称为转义。
  从社会因素来看,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每一种语言都会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以满足表达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需要,然而无限的客观世界和无限的人们想象面对的是人们有限的词语数量和有限的造词能力。因此,一词多义现象便应运而生。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如果词汇的多个义项被视为一个范畴的话,那么该范畴系统是这样形成的:在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以基本义(本义)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它义项(转义)。这个以原型义项为核心而形成的范畴系统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前提的,即原型与非原型成员、非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可相互有联系,或者说,本义与转义、转义与转义之间互有联系。可见,一词多义的存在是有理据的。
  一词多义的形成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存在的理据性。一词多义主要通过辐射型,连锁型和综合型三种方式形成。辐射型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许多意义。连锁型是从原型意义出发衍生出第二个意义,然后再从第二个意义产生出第三个意义,以此类推。综合型是综合了辐射型和连锁型而交叉派生词义的方式。
  一词多义现象折射出人类经验和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它构成一个以基本义为原型的认知范畴和语义范畴,范畴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同时范畴的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能会很不一样,很难由一个模式准确、全面地予以概括。译者可以以这种潜在的相似性为前提把握或猜测多义词文本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人类思维的复杂性以及多义词义项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差异性,译者将面对这些差异性给翻译活动带来的挑战。
  2 一词多义与隐喻
  多义词的派生意义(转义)是在原始意义(本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通过以相似性为特征的隐喻思维来实现的,它们的意义不在同一个域中,属于不同域之间的映射。Lakoff指出:“一词多义起源于不同认知域以及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隐喻涉及的是两个通过类似的、相似的关系来体现映射的理据性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新词与其词源(本义)之间直接的认知性关系可以从词义范畴以及词的历时衍化或共时衍化中得以证实。
  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的映射被称之为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而这两者均属于不同的范畴之内,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源于对另外一事物理解的基础之上。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策略,当代隐喻研究证明: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Lal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这一说法,即人们常以一个概念去认知、理解和构建另一概念,同时也可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和表达另一概念。他们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问题,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的。语言既是稳定的,也是可变的,词义也是如此。正因如此,隐喻在一词多义现象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其它意义均属于原始意义(本义)的隐喻意义或派生意义,即词汇义项大致可以分为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引申过程是再次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或概念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人类认知过程密切相关。例如,对“hand”概念的改变就是从本义的相似性关系考虑,即延伸义向不同概念域映射拓展,它不仅仅被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能活动的手,还可以被看成是无生命的指针,这就是认知隐喻的思维结构。在重新概念化过程中,事物内在的特征及外表的相似性特征得以保持,因此,相同的词汇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类型的事物。显而易见,被重新概念化后的词汇所覆盖的事物就会更多。
  多义词不仅包括简单词,还包括合成词和习语。因此,多义词的研究不仅包括简单词的义项,还应包含合成词和习语的意义构成。而只有在实际运用中,词语(尤其是多义词)才能有意义,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多义词在不同的运用场合,不同的语境,表现不同的词义。语境在处理一词多义的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翻译过程中一词多义现象的处理
  翻译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应用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示译者对原文文本含义的认知和解读及对译入语的驾驭能力等。译者要在两种语言符号间完成最大限度地正确转换,就必须激活自身的词汇能力、语法能力和知识积累等。语言符号意义的多维性及词义的多义性使翻译中的词义辨析和选择愈加复杂。词语的动态意义取决于具体的语境,词语的特定意义取决于特定的语境,词语的不同意义取决于不同的语境。翻译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最小单位就是词,其次是词组或短语,翻译中常见的错误往往也出现在词语层面。语境与选词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应该是语境与翻译研究的首要问题。   在本体结构层内具体语境与词语比喻意义的翻译可以实现意义转移。引申意义是意义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喻意义是词语的重要意义之一,通常被视为引申意义,很多词语具有多种引申意义。引申意义是在概念意义基础之上实现的引申。词义通过方向完全相反的两种趋势完成词义引申:一种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另一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词义引申由本义出发,衍生出新义,本义和引伸义构成一定的意义系统。词语的引申意义从具体语境中推出,翻译时须依据具体的语境将引申意义忠实地传达出来。
  4 结语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诠释着多义词各义项间的关系。译者在翻译多义词,尤其是多义词的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时要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该策略要受翻译过程中的语境与多义词各义项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特别是要受具体语境与多义词的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相互关系影响。译者要获得“信于原文、神似于原文”的理想译文,就必须充分领悟原文和译文的整体语境,抓住多义词的具体语境,作出恰当的措辞选择,这是译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更是译者无法回避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Lakoff, G.Women,Fir 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 John I.Saeed,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3] 段满福.一次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
  [4]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
  [5]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 谢志辉.原型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多义词教学[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43-145.
  [8]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67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