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甄嬛传》中的称谓语现象及其作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人们日常交际少不了对其他人的称谓。《甄嬛传》中称谓语比比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称谓语带有不同的亲疏关系、感情色彩以及言外之意。同时,不同的称谓语也显示了不同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甄嬛传》;称谓语;亲疏关系;言外之意;社会地位
  2012年热播的宫斗剧《甄嬛传》是宫斗剧的代表作品,其在服饰、礼仪、语言等方面是十分细微讲究的。尤其在语言方面,剧中人物对话含蓄委婉,充满古典韵味,有些台词更是直接引用或化用了古诗词。网友甚至模仿剧中台词方式创造出“甄嬛体”这种表达方式。后宫等级森严,但也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少不了要使用对对方的称呼。本文从《甄嬛传》中的称谓语现象出发,分析剧中人物所使用的称谓语,并对其作用进行了分类。
  一、称谓语的概念和分类
  学术界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分界问题存在异议,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称谓语就是称呼语,如《辞源》中“称谓”的意思就是“称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称呼语包含在称谓语中。
  曹炜在《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中提到,所谓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至于称谓语的类型问题,由于划分的标准不一样,所以也出现了多种不同分类。李芳元认为,应将称谓语二分为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其中非亲属称谓包括社会称谓、姓名称谓、排行称谓、性别称谓等。丁安仪在《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中将社会称谓语分为四类:泛称社会称谓、借称社会称谓(即借用亲属关系称谓称呼社会关系中的对象)、昵称、俗称等。还有人将社会称谓三分为职业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但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是将称谓语分为两类,即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甄嬛传》中出场人物众多,地位阶层差异巨大,其所用称谓语也各不相同,而称谓语背后的意义也不相同,笔者认为这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甄嬛传》中多处都使用称谓语,笔者只选取了典型的场景典型的对话进行分析。
  二、《甄嬛传》中称谓语的作用
  (一)亲疏关系不同
  《甄嬛传》中出场人物众多,包括太后、皇帝、皇后、宫妃、阿哥、公主、宫女、朝臣等。而人与人之间的亲疏,从他们使用的称谓语中就可以看出。
  1.甄嬛与皇上
  甄嬛入宫为妃,到被逼出宫带发修行,再到回宫复仇,而从他们使用的称谓语就可以看出两人之间亲疏关系的变化。
  (1)甄嬛:“四郎,想听什么曲子?”
  皇上:“……朕唤你‘嬛嬛’可好?”
  (2)皇上:“熹贵妃,从前你从不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
  甄嬛:“从前皇上私下也不唤臣妾熹贵妃呀!”
  (3)皇上:“嬛嬛,你已经很久没有叫过朕四郎了,你再叫一次,好嗎?”
  甄嬛:“皇上累了,先歇会儿吧,臣妾先告退了。”
  皇上:“你再叫一次朕四郎,就像你刚入宫的时候一样。”
  甄嬛:“刚入宫的甄嬛已经死了,皇上你忘了?是您亲手杀了她,臣妾是钮祜禄甄嬛。”
  第一段对话发生在甄嬛入宫承宠后不久,甄嬛在无意中说对皇上说出了“四郎”这个名字,雍正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所以甄嬛唤其“四郎”。甄嬛将皇上视作自己的夫君,私下里是寻常人家夫妻的关系。此时两人可以说十分恩爱。
  第二段对话发生在雍正病重以后,此时两人之间早已有了猜忌和隔阂。从“熹贵妃”的称谓可以看出雍正此时只是将甄嬛看成后宫中一个妃子;而甄嬛此时自称“臣妾”,冷漠地和雍正拉开距离。此时可看出两人的关系疏远了很多,不复之前的亲密。
  第三段对话发生在雍正驾崩前,雍正感觉自己命不久矣,想再听甄嬛叫他“四郎”,然而甄嬛却拒绝了他,并说是雍正亲手杀了甄嬛。这可看出甄嬛对雍正不但冷漠、疏离,甚至带着怨恨。
  2.甄嬛与温实初
  温实初是太医,与甄嬛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他曾明确表示不希望甄嬛入宫,更在甄嬛入宫后多加维护。
  (1)温实初:“娘娘,不,嬛妹妹,我若犯下了任何弥天大错,妹妹是否能够原谅我?”
  (2)甄嬛:“谢谢你,实初哥哥,待我这样好。”
  从这两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无论两人的身份地位有多大的变化,在他们的心里,彼此都还是他们的“实初哥哥”(嬛妹妹)。可见两人的关系很亲密。
  3.甄嬛与沈眉庄
  甄嬛与沈眉庄可称得上姐妹情深,她们幼时相识,一同入宫,在后宫相互扶持。从两人使用的称谓语就可以看出来。
  甄嬛:“眉姐姐!”
  沈眉庄:“嬛儿,是我不好,到如今才来看你。”
  甄嬛称沈眉庄“眉姐姐”,说明在甄嬛的心目中,两人虽然同为嫔妃,但沈眉庄却是姐姐,甄嬛以她为尊。而沈眉庄的一句“嬛儿”,这不但表明两人之间关系亲密,而且是沈眉庄为长,甄嬛为幼的顺序。
  (二)言外之意不同
  在交际中人们有意利用语境,使语言单位产生字面意义之外的隐含的意义,这便是言外之意。在交际中,人们经常利用语境人为地制造言外之意,从而把不便于直说的内容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此时语言单位的隐含意义就是言外之意,是交际者要表达的真正意图。言外之意有多种形式,如主张、许诺、威胁、警告、命令等等。
  后宫女子明争暗斗,但表面上还要装出姐妹情深、妻妾和睦的样子来,有一些话自然不好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所以会委婉地表达。《甄嬛传》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但在这里我们只拿出与称谓语有关的例子来。
  苏培盛:“奴才给娘娘请安。”
  甄嬛:“公公免礼,请坐。”
  甄嬛:“我早已不是娘娘了,公公不该这么叫的。”   苏培盛:“奴才这么称呼娘娘,自有奴才的缘故。”
  甄嬛:“公公此话我就不懂了。”
  苏培盛:“那日槿汐来找奴才,虽然没多说什么,但奴才也猜得出几分。如今见娘娘虽居禅房却容光焕发,奴才心中就有数了。”
  甄嬛:“那公公此来又是为何呢?”
  苏培盛:“奴才是来道贺,恭贺娘娘心愿必可达成。”
  这段对话发生在甄嬛被废出宫到凌云峰期间,此时的甄嬛想要重新回到宫里,所以与侍女槿汐谋划,引来了雍正身边的太监苏培盛。甄嬛此时是废妃,但作为皇帝身边大太监的苏培盛却没有丝毫不敬,自称“奴才”,对甄嬛称“娘娘”。从后面的对话中就可看出,苏培盛十分有眼色,做事也極圆滑,他已经看出甄嬛必会回到宫里,所以不肯落人口舌。
  (三)社会地位不同
  1.甄嬛的情况
  同一个人,当他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时,称谓语是不同的。这点从旁人对甄嬛的称谓中就可看出。
  当甄嬛在选秀中被“留牌子”回到家中的时候,其父甄远道下跪迎接。
  甄远道:“臣甄远道携全家参见小主,小主吉祥。”
  ……
  甄远道:“小主不可,这不合规矩啊!”
  浣碧:“小姐现在是小主了,老爷是应该向小姐行礼的。”
  ……
  甄远道:“谢小主恩典。”
  从对话中可看出,古代孝道大于天,但女儿入选成了宫妃,作为父亲的甄远道就要将国礼放于家礼之前,给自己的女儿下跪请安,口称“小主吉祥”。甄嬛让侍女将甄远道扶起来,甄远道还要谢恩。
  待甄嬛入宫,初封常在,后升贵人,在这期间众人称呼她“小主”“菀小主”,或是直接称其“菀常在”“菀贵人”。直至封嫔,众人才称其为“娘娘”,因为只有封了嫔,才是一宫主位。等到甄嬛受皇后陷害被废出宫至甘露寺清修,众人对她的称谓也多了起来。
  (1)温实初:“嬛儿离宫后,贵人一直郁郁寡欢。”
  (2)槿汐:“甄嬛娘子刚刚生完孩子,怕是一路上受了寒,你可有红糖能讨一些吗?”
  (3)浣碧:“哪个人说我们小姐得了肺痨,哪个大夫说过了,你们这样满口胡说,也不怕天打雷劈吗?”
  (4)祺嫔:“阿弥陀佛,本宫还以是谁,原来是菀嫔娘娘,已经不是菀嫔,该如何称呼呢?”
  以上对话都发生在甄嬛将离宫或已经离宫的时候,浣碧是从小到大服侍在甄嬛身边的侍女,还像未入宫那样称其为“小姐”;槿汐是在宫中多年的姑姑,称甄嬛为“娘子”;温实初是甄嬛的青梅竹马,所以称较为亲密的“嬛儿”;至于祺嫔,在甄嬛被废的时候还称其为“菀嫔娘娘”,表现出她的讥讽。
  待甄嬛回宫被封熹妃,直至升为圣母皇太后,此期间众人一直称其为“娘娘”。
  2.宫女太监的情况
  《甄嬛传》中宫女太监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些人物也刻画得很出色,如皇帝身边的苏培盛,皇后身边的剪秋,甄嬛身边的槿汐、浣碧、流朱,以及华妃身边的颂芝等等。
  宫女太监地位低下,所以平日里只能自称“奴才”“奴婢”。但也有例外,就是小主对 “姑姑”十分尊敬,“姑姑”是对宫中负责教导的未婚宫女的尊称。例如,第二集中芳若前去教导礼仪,甄嬛对其非常有礼,口称“姑姑”。
  芳若:“奴婢芳若参见菀常在、安答应,两位小主吉祥。”
  甄嬛(上前扶起芳若):“姑姑身份贵重,在教导礼仪期间不必行大礼。”
  从甄嬛的动作和回话可见,她对宫中出来教导礼仪的芳若姑姑十分尊重,并不因为其是宫女而轻视。
  (四)感情色彩不同
  称谓语不同,说话人对被称呼人的感情色彩也不同。甄嬛怀孕的消息传到宫中,皇后及其党羽的神色不一。
  皇后:“你说什么?甄嬛有了身孕?!”
  祺嫔:“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住那个狐媚子的肚子!”
  安陵容:“娘娘,咱们好不容易让宫里清净了,若让甄嬛带着孩子回来,只怕这宫里要有大变。”
  面对甄嬛怀孕的消息,皇后及安陵容是气愤,直接称“甄嬛”,而祺嫔就是怒形于色,称“狐媚子”,可见祺嫔的愤怒嫉恨。
  三、结语
  称谓语和称呼语不同,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但大体上将称谓语二分,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本文以《甄嬛传》中含有称谓语的台词为分析文本,认为称谓语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交际中占据了很大地位,可以表示亲疏关系、不同的言外之意,称谓语的变化可以反映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可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由于篇幅有限,笔者能力有限,未能将《甄嬛传》所有称谓语的情况均列入文中。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