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理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树

  音乐的流动,是我们通过不同的节奏处理,重量和强度的变换,和谐共鸣的调整等等特定方式活动而实现的。音乐表达不是无目的的行为,有节奏的肢体行为带有叙述性,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能,通过专业训练,神经学家能够通过评估肢体的应激性节奏和协调程度来判断大脑的健康程度,因此音乐治疗学在精神治疗领域有着特殊的意义。
  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和音乐有着本能的联系。不健康的精神和肢体,会影响心理、动作姿态等的和谐性和一致性。挪威音乐学家罗尔・布约克沃尔德(JonRoar Bjorkvold,1992)指出,从人体运动的节奏规律可以反映出人体从出生到衰老的各个生命阶段的健康状况。这种运动的节奏规律,体现在音乐的节奏变化与和谐和共鸣上,同时这种节奏规律显示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活力和健康性。思维模式的固化,情绪的分裂和心态焦虑的行为方式则总是非音乐性的和不健康的。
  音乐治疗分为几大领域,例如音乐教育领域,心理治疗领域和医学领域。其中心理治疗领域以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动力学派音乐治疗为典型代表。
  1心理动力学派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简言之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精神分析理论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治疗实践中产生的。在实践中研究并治疗失常人群,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音乐治疗学的萌芽阶段,和精神分析理论密不可分。
  此后,发展为“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到现在的“主体间理论”。治疗的焦点也从内因转移到了外因也就是人际关系。最后认为心理动力研究从病人和心理分析师的主观世界出发,提出“两个个体的世界之间的对话的主体间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共情和内省得到清晰的现实就是主体间的现实。”(Stolorow,et al.,1987)
  2心理动力学派音乐治疗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手段的出发点也是在理解病患内在世界的表达的前提下,做出适应性的音乐变化,根据不同的现象,通过各种音乐治疗手段,例如针对性歌唱,针对性器乐,选择性音乐,想象式音乐,GIM(音乐引导想象)等等。诚然,非心理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方式也是如此,并不能通过表象来区分。
  通常,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动力理论概念来确定音乐治疗的趋向性。以过去影响现在的潜意识系统,对行为、思想和情绪有巨大影响;旧的关系模式重现的移情和反移情,并强调关系在改变的过程中是如何成为中心点的,通过用移情的手段来对治疗过程进行改变;改变病人的阻抗状态,防御状态是一个主要目的;通过音乐的暗示引发内省,增强自我了解和理解;用中立性的态度和节制的手段,让病人在治疗中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将变态和症状的起源解释为潜意识冲突。
  根据这些趋向性,音乐治疗表现出的特性是可以引发自由联想;可以作为精神投射的载体,可以成为自我分裂部分的载体;音乐可以作为兴趣转移的对象;也可以根据欣赏喜好来作为各种情绪的容器或者支撑环境;可以作为反射工具;可以承载移情和反移情内容,以及咨询者和来访者主体间的反应。
  3典型案例与意义
  梅赛德斯・帕夫利切维奇(Mercedes Pavlicevic)在一名妇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该妇女时常创造出大量的华丽且极端感伤的曲调,而帕夫利切维奇的直观感受是这是不真实的音乐表达,这是她对某种“真实”做出的防御,这种直觉比较模糊但强烈。帕夫利切维奇对不真实音乐的厌倦感随着不断增加而加持在了音乐治疗的音乐反馈当中,并引导其开始发生改变,不再附和该妇女制造的华丽曲调。首先不着痕迹的引入不调和音程(例如大7度音程,增4度音程等等),引入温和的crossrhythms(例如6/8对她的3/4,2/4对她的6/8),使得曲调逐渐发生变化,并时刻注意对所有行动包括她对这些行动的反应的警觉性。帕夫利切维奇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互相妥协的制造一些虚假的华丽音乐,能够使治疗者保持轻松和冷静的状态。最终的结果是在有意引导之下,音乐合作变得有力,变得更强,从而逐步被无法预料到的热情和活力的激荡充斥并主导着这段互动的音乐创作,使得治疗者帕夫利切维奇感到目标即将达成。在治疗者和病人相互面对的时候,都是更加真实和完整的自我。
  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并不仅仅是音乐的感觉,这些感觉是由音乐活动引起的,并具有独特的、非音乐性质的新内容,并且在音乐治疗活动结束之后,这部分内容依旧存在。在任何案例中,无论治疗师承认与否,来访者的移情都会影响治疗师的行为,以某种方式使之发生偏斜。
  最后,音乐治疗师要注意什么时候应该支持或驳回对心理动力学概念的应用,我们需要确定音乐治疗师不仅把“用音乐工作”作为一种保护,来隐藏治疗师自己,或是将差劲的治疗工作隐藏在复杂的心理动力学解释后面,音乐治疗师可能只提供给来访者“音乐家―治疗师”,或者“治疗师―治疗师”,而不是“人―用音乐工作的治疗师”,这样将降低这种关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梅赛德斯・帕夫利切维奇(英).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M].
  [2] 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
  [3]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usic Therapy,Wigram, Tony/ Pedersen, Inge Nygaard/ Bonde,Lars Ole[M].
  作者简介:杨树(1985―),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助教,毕业于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音乐教育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616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