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65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则甫 靳淑红

  摘要:目的 观察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属寒热互结型的临床功效。方法 2014年1月~9月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纳入研究病例,均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观察4w,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65例患者,痊愈20例,有效41例,无效4例, 有效率为93.8%。结论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属寒热互结者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胃炎;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数病患服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中医辨证复杂多样,本研究针对寒热错杂致使脾胃功能升降失常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入选病例 为2014年1月~9月门诊诊断慢性胃炎证属寒热互结中焦65例患 者,应用辛开苦降法取方用药,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诊断为慢性胃炎证属寒热互结者,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37岁;病程2~24w;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不适,干呕,不欲饮食,或肠鸣下利,舌红,舌苔薄黄腻,脉弦数,全部病例治疗前均经纤维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寒热互结,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
  1.2方法 中药选用三九免煎颗粒半夏泻心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黄芩10g、黄连9g、人参5g、清半夏9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10g。加减:若寒湿偏胜舌偏白腻, 则重用干姜、姜半夏,同时加用木香、砂仁,加重化湿力度;热重于湿而苔黄厚腻、脉弦数者,则重用黄连、黄芩,同时应用苍术、石菖蒲、芦根加大化湿清热和胃;胃脘胀闷较重者去大枣加 枳实、厚朴、炒白术,取枳数丸之意,消痞除滞;胁胀痛者加乌药、丹参、檀香,砂仁等药,活血行气止痛。呃逆嗳气者加旋复花,代赭石; 烧心、泛酸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便干、苔黄加用芒硝冲服。水冲服,1剂/d,早晚分服,2w为1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3疗效标准及结果 ①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相关炎症消失;②有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粘膜组织改变好转;③无效:自觉症 状无减轻,胃镜检查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65例患者,痊愈20例,有效41例,无效4例, 有效率为93.8%。
  3 病例
  患者,王某,男,46岁,2014年5月10日初诊。胃脘胀闷,打嗝,干呕、大便2~3次/d,质稀。舌红,舌苔薄黄腻,脉弦数。反复发作2月余。门诊纤维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寒热中阻、气机痞结、脾阳不升、胃浊不降而逆。治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方选半 夏泻心汤加味。具体方药如下:黄芩10g、黄连9g、人参5g、清半夏9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10g、旋复花6g、代赭石20g、煨葛根8g、防风10g、焦三仙各15g。水冲服,1剂/d,早晚各1次服用。服7剂后胃脘胀闷明显缓解,打嗝消失,2w后大便正常,原方随证加减4w后诸症尽消。随访6个月未复发。
  4 讨论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胃脘胀痛、 或右上 腹胀痛、心下痞、食后胀甚、或饥饿胃痛、嗳气、嗳气 后胀满减轻、或泛酸、晨起恶心、或胸闷、或下腹胀 痛、大便或干或稀、或食后欲便、小便正常、或咽喉不 利、或头痛、或失眠、舌淡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等[1]。根据这些症候表现,可知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脾胃,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该病属于中医的 内伤脾胃病,归属 "胃脘痛"、"痞症"等范畴。反复发作,久病不 愈而形成寒热夹杂、湿热互见的复杂证候[2]。内伤脾胃病则脾胃同病,脾胃同处中焦,又特性相反,所以,脾胃同病则表现寒热虚实错杂,治疗时既不能单独苦寒治胃,也不 能单独辛温治脾,而要用辛开苦降法。 再说,内伤脾 胃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就是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脾 气不升, 胃气不降, 辛开苦降法中辛开之药能升脾气,苦降之药能降胃气,起到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方中法半夏、干姜辛温散寒升脾气,黄连、黄芩苦寒降胃气;党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诸药 合用具有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效。随着病情的缓慢发展,在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兼有脾胃湿热,或痰饮停滞,或瘀血阻滞,因此 治疗时,在辛开苦降法的基础上要加用清利湿热、理 气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而达到临床 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云生.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1,43(5):43.
  [2]孙学勤.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36例[J].河南中医,2007,27(10):43.
  [3]Groszmann RJ, Garcia-Tsao G, Bosch J, et al. Beta-blockers to prevent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J].N Engl J Med,2005,353:2254-2261.
  编辑/成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764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