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黎城县农广校培训新型农民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并进而实现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自我发展能力,关键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这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模式单一且不符合农民实际,本文结合我县农广校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对本县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关键词: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必要性;模式;效益
  一、黎城县农广校进行新型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务农技能相对低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全县农村有部分劳动力将面临转业,更为值得重视的是,全县每年有一大批中学生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在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农村劳动力急速转移过程中,这些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进入社会,不仅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据调查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基本思路和做法
  1、新型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农、林、牧、渔等农业,而应该从农业中走出来,把教育内容扩展到“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训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2、应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培训中教学内容要求与农业生产结合,使每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桥梁。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研成果面世,但其转化率仅为30%~40%,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成功地转化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据我们学校的调查,受访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学习需求突出,他们在有关现代农产品加工、包装、运储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能水平亟待开发和提高。因此,针对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特点以及我县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农民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技能培训。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就培训什么专业,农民养什么就培训什么,紧密结合实际进行培训,使培训真正起到实际的效用。
  (2)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教学点
  黎城县农广校从2006年开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方考察调研,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在程家山乡设置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花椒、柿树、核桃种植为主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李庄村、后庄村设置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养猪、养鸡为主的知识和技能;在黎候镇设置教学点和实训基地,讲授以种植、养殖、高产农业为主的知识和技能。
  (3)不惜余力,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下乡师资队伍力量。针对农民对技术渴望,在原来基础上,我校又聘请了20名高级农艺师、畜牧师,作为送教下乡专职教师。这样我校下乡专职师资队伍已达到42名;兼职教师20名。抓住有利时期,在各教学点集中开展教学活动。
  每个教学点安排专人负责,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严格落实考勤制度,保证上课时间。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培训农民档案资料齐全,每年教学活动有记录。
  (4)形式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生产实践模块。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小组集中学习、现场实践等。其中小组集中学习主要是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村为单位,如果人数少时可以邻村合成一个小组,在一块集中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探讨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现场实践是指学员根据当地实际和本人特长,选择和确定与本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经营项目进行实施,并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
  (5)严格管理严格考核
  考核原则:按照客观性、全面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要求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收入有增加,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
  在培训中我们严格执行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狠抓视听、面授、辅导、作业、实验实习、考试考核等教学环节的落实。根据村里生产实际确定教学时间,做到半天理论教学,半天技能实践教学。教学必须符合农村和生产实际,又要照顾职业导向的技能教育。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实行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现场直观教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指导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根据农时了、生产实际和农民需要增加实用技术培训内容。
  加强教学、学籍的管理,规范台账制度我们建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员档案,台帐包括学员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住址、收费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内容。建立了学籍卡,做好教学日志,把教学工作资料及时记录整理,将教学计划、工作总结、学籍档案、老师档案等分类归档得以保存。
  对每一期的培训学员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制定《考试规则》,每次考试都统一安排考场和监考工作,统一试卷,考试包括理论成绩占40%,实践成绩占60%,对考核不合格的学员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每次考试的合格率能达到95%以上。
  (6)根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把教学班办进专业村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特点,把教学培训班办到专业村,结合“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以年龄55岁以下,重点招收村组干部、村组后备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户、返乡农民工等进行专业培训,组织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把种植专业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课堂搬进温室大棚,把养殖专业课堂搬进养殖场,使学员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技术,就能找到指导教师,实现人才培养进村。
  三、主要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培训,有效推动了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形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调查近三年来针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进行培训的阳光工程学员共1500多名,主要在程山乡北流村、路堡村等进行农民培训,培训学员全部为职业农民,其中从事蔬菜生产的398名,从事果园核桃等种植得536人,招收中专生学员329人,高升专98人,专升本36人,进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115人,退耕还林技能培训学员168人,就程家山一乡来看,目前程家山乡的种植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蔬菜大棚新建80余架,设施蔬菜面积已经达到了百余亩,主要种植西葫芦、黄瓜和西瓜,亩纯收入五千元左右,比培训前亩收入增加一千多元,新建果园五十余亩,近年来水果价格长涨,亩收入可达万元,大片的核桃树进行了高接换头,合老核桃树焕发了青春,使程家山的山坡上披满了绿装。学员种植大户由入学前的8户发展到了现在的36户,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受培训的农民积极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学员的带动下,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普及,提升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2692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