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产业,推行项目精准培训,提高乡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乡镇成校是农村最基础的一个农民素质培训机构,应立足当地产业,积极推行项目精准培训,从培训项目、培训过程、培训模式、培训授课教师中寻求突破,激发农民学习的热情,提高农民学习培训的效果,有效推动本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关 键 词] 立足产业;精准培训;创新模式;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242-02
一、现实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强农村及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向社会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三农”事业大有可为。的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一)区域发展需要
斜桥镇位于浙江省海宁市西5公里处。斜桥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长江三角洲黄金地带,是上海、杭州、经济辐射的腹地,靠近高铁,交通方便快捷,区位优势明显,辖3个社区,16个村,户籍人口6.09万人,新居民约1.8万人。
斜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活力斜桥、实力斜桥、魅力斜桥”建设。工业上保增长、抓转型、促稳定,形成了沙发、纺织服装、榨菜等特色产业。农业上设施农业起步早,现代精品农业基础好,海宁斜桥群益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设施蔬菜最具代表性。三产服务业上依托海宁新城建设,正在形成总用地面积2400万平方米,集行政、居住、商贸、旅游、文化和科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江南水乡生态型综合新区。
(二)成校发展优势
海宁斜桥镇社会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农民文化底蕴较为浓厚且具有素质提升的客观需要的特点。斜桥成校按照“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模式,多举措开展新农民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实效。特别是这两年来,共承担新农民培训任务67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222人,包括培训新型职业農民(花卉园艺工)110人,两创实用人才(农村电商微商、茶艺师)112人;专业技能型人才448人,包括水稻生产技术、蚕桑技术、果蔬栽培技术等。
二、乡镇成校开展新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海宁市斜桥镇农业产业链是以“四朵金花”为主导,水果、蔬菜、苗木、粮食四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初具规模化。本镇经济、农业相对较为发达,农民文化底蕴也较为浓厚,征迁的新旧居民的大量融合使斜桥镇新型农民培育土壤肥沃。这几年来,成校立足本镇产业,积极推行项目精准培训,激发农民学习的热情,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有效推动全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一)强化认同,营造氛围,扎实培训理念导入
1.重视对外媒体宣传。为了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使我镇农村劳动力能够在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中学有所知、学有所用,我们应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一系列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1)通过咨询活动,印发各类农培方面的招生计划和宣传资料千余份,分发到农民群众手中。(2)利用镇、村广播加大对农民培训班的宣传,及时发布有关农民培训的工作进展,加深对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认识。(3)通过“海宁美丽乡村”“掌上海宁”“大潮网”“斜桥广播宣教中心”宣传农村改革政策培训创业致富等先进典型事迹、先进人物、创业能人,利用先进事迹引导农民充分认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强化他们对职业农民的认同感。
2.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充分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斜桥镇建立“政府主导、成校和农技中心等多方筹集”的培训资金筹措的制度和机制。每年,镇财政所安排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配套专项资金用于本镇各类农民素质培训,2018年我镇安排专项资金近30万,主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两创实用人才、农业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做到专款专用,逐年递增。
(二)摸清需求,细化形式,提升实践培训效果
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作为基层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要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农民知识结构、专业类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使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和从事的行业精准对接。只有这样,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1.准拟制定培训项目。斜桥镇传统农业以水稻、豆、麦、油菜为主,蔬菜、蚕桑为辅。近年来,由于土地种植,结构变化,已涌现出很多名优特农产品,如水果、花卉、苗木、养殖等,“斜桥榨菜”作为斜桥镇的传统产品已经远销全国。因此,在今年年初统筹协商,我镇制定申报了“春季养蚕技术”“水稻高产高效”“农产品质量安全”“露地蔬菜栽培技术”等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班。同时,根据我镇成功引进“森城科创中心”招商项目和“路仲古镇”开发PPP项目成功列入省库,申报了新型职业农民“花卉园艺工”培训和两创实用人才“茶艺师”培训,让更多农民投入美丽经济建设中。
2.准确安排培训过程。针对不同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与农民培训需求相匹配。从每一门课程、学员、基地、培训时间,制定分地点、分阶段、分时间的系统科学的培训规划。
(1)强化组织。在每个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项目中,实行“班主任责任制”,从培训前报名调研、建立班级微信群、培训开始到结束以及后续跟踪服务和网上评教、具体指导学员学习、实践活动、建立台账、作好记录等指定一个学校教师担任班主任,实行包干制,一班负责到底。 (2)优化过程。培训方式采用集中互动式授课、土专家现身说教来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教师示范指导、学员具体操作来提高培训实效;实验实习基地观摩、外出参观考察来拓宽培训视野;学员认真听课、课中教师解疑、课后完成试卷探索培训机制等,多方助力,增强培训效果。
(3)录好信息。培训结束后,及时做好“浙江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信息系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工作。
3.灵活调准培训模式。在培训方式上以理论培训、实地训练、参观学习和跟踪服务为主,让学员在学到知识充电的同时,亲身实训、实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例如:在今年的第二届新型职业农民“花卉园艺工”培训过程中,以斜桥镇“森城农业科创中心”和“海职高”为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农业+美丽乡村”模式,以海职高教师和森城园艺专家为指导,通过“成校+基地”“引领+农户”方式,采用“理论学习+实训实作+参观考察学习”的培训过程,组织学员和专家面对面,带领学员参观世界花园大会,美丽乡村桐庐荻浦村,优美庭院环溪村和深澳村,周边优秀的苗圃和花圃,给全体学员带来全然不同的感官享受与全新的园艺理解。培训中,出现了线上和线下师生之间互动频繁交流学习的良好局面,学员胡克媚从庆云街上的一家花鸟店入手,扩大到在路仲村承包十几亩土地,种植花圃和苗圃,2018年下半年,参与了斜桥镇小城镇建设的绿化工程,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园艺让乡村变得更美”,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示范,更实现了创业创收。
4.选准培训授课教师。在培训教师的聘请中,学校严格把好教师质量关,推行“理论讲授+典型经验分享+实训基地现场辅导”的教师授课模式,上课老师既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博士和专家:省林科院森林培育研究所副所长陈卓梅博士、王金凤博士,浙江林学院教授,浙江农林大学花卉盆景研究所副所长蔡建国博士,森城科创中心园艺科研部黄志俊博士、薛桂芳高级工程师,海职高资深电商老师徐正伟老师、国家级高级茶艺师黄海燕老师等,又有农民身份的土专家:森城科创中心农民专家张晓杰、蚕桑站专家董瑞华站长、海宁市农业经济局蔬菜专家钱晓明、果树专家滕明益老师、海宁市农作物技术服务站李育老师、植保土肥技术服务站阮赞誉老师……还有成功转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晶菁绿色无公害蔬菜农场主卜利民、圣品葡萄研究推广中心经理李勇、爱多肉花卉种植大户陈玲……
三、农民培训效益与效应
这几年来,斜桥成校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通过海宁市政府和农经局积极开拓培训路径,农经局科教科与镇成校教育资源优势强强联合,创新性地开展高层次农村人才的培训工作,以提高新农民学习主动性。
1.提高了培训农民自身素质。通过学校系统培训,培训农民进一步熟悉了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学到了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技能,发展成为现代农民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从事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提供了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2.探索了培育机制。与以往农民培训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行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新机制,对符合条件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并配套创设相关政策予以扶持,激发了农民参训热情,有利于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促进农业做精做优。近几年来,斜桥镇稳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全面形成了以精品水果、花卉苗木、蔬菜种植和粮食生产四朵金花为龙头的生态高效农业主导产业园区,行道树精品园和葡萄精品园获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称号。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7757亩,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建立村级土地专业合作社11个,劳务合作社6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镇共有种养大户158户,家庭农场5家,农业龙头企业15家。培育壯大森城、安保、鑫牌禽业等龙头企业与18个专业合作社,探索“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以示范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化、规模化经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复杂性的工程,教育培养是核心,认定管理是手段,政策扶持是动力。作为一个农村最基础的农民素质培训机构,继续围绕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用“本地教学(课堂理论授课)+外地观摩(基地观摩、现场教学)+田间学校(点对点,面对面)”现场教学方式,让农民走出去,见世面,着力培育“农创客”,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为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庆云.南涧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路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4):294.
[2]李锦华.农业科教事业再上新台阶[J].农村工作通讯,2014(20):30-31.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