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设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些年,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大多高校都有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这门专业,其发展也是呈良性趋势。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这门专业也遭受到很多现实困境。为了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文章主要在研究现有困境的基础上,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实困境;解决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6110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共计485所。虽然这个数字相比其他热门专业来说,并不算很多。但是由于该专业还属于新兴专业,从国外引进至今,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取得了很多教育事业上的可观成绩。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大多学校因为扩招等原因,盲目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现阶段,我国针对于该专业面临的困境,必须得采取措施加以引导,使之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健康有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终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介绍
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人才的渴望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现在常说的“公共事业管理”也正是因此而来的。从字面上解释,所谓“公共”即是对公共事业的管理。简而言之,是指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在大环境下,整合利用资源,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协调公共事务,保证公共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公共事业管理出现在18世纪的德国,但真正被作为一门专业学位教育来看待的时间,是在19世纪。美国学者伍得罗·威尔逊发表了一篇名为《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这时,公共管理教育才被明确提出并付诸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竹笋般在各高校应运而生,最早开设于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门下的一个分支,一般学制为四年,在3至8年内完成学业学习。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在体育、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单位发挥作用。[1]它的学科要素主要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其中,研究对象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第一要素,而研究对象又通常包括公共组织和公共政策。[2]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1)培养方向不明确。相比管理类的其他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还属于新兴专业,发展并不算成熟。对于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国家明确规定,要培养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但实际状况并不理想,很多高校只是单纯定一些目标,借鉴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不明显,粗略制定培养计划。这样的目标宽泛且模糊,实施效果并不能保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清晰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常在接受教育的阶段,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大致的认为公务员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对口工作。所以,对于大多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的选择不是考研,就是考公务员。相比之下,可供选择的面太窄,反映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高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总是停留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规定,做出一些原则性的描述。这就暴露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大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宽泛且空洞。首先是没有对专业所适应的工作进行具体规定;其次,没有明确细分该专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再次,没有强调到该专业应具有的综合能力;最后,对于能力培养没有一个清晰定位。总而言之,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处于探索阶段。
(2)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欠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包含面非常广,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都囊括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是非常繁冗,专业性不强,没有达到最终教育的目的。什么都学,但什么都学不好。并且,各高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软件建设和组织管理还有欠重视,整体性较差。据调查,大多该专业的学生并不知道整个大学阶段自己学到了什么,感觉学了很多,但仔细一想,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属于初期阶段,各高校纷纷忙于开设此专业,但是相关教师却有所欠缺。近些年,各高校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学安排工作中,由于缺少主修教师,不得已安排其他教研室的老师进行相关教学工作。可见,我国主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存在明显不足。
(3)就业困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该专业的学生最关心、最在乎的事情了。但一提到就业,学生面态愁容。大多学生表示,该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学的内容过于宽泛,学而不精,毕业即失业。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愿意招收专业性强的应聘者,很少会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员。因为没有就业优势,对口工作又少,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更倾向于考公务员和读研。所以说,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薄弱。
3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路径选择
(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为了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首先就是要明确目标,切不可白猫黑猫一起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深入研究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对于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公共管理精神和法制精神;第二,能熟练使用公共管理理念的方法和技术;第三,可担任科教文卫体等组织的管理工作。在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结合社会需求,根据政策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培养目标。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只有真正落实这两项,才能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边缘化特性的越發明显,强调专业特色势在必行。公共事业管理不同于其他专业性强的学科,其外延十分宽广。也正因如此,专业的针对性薄弱。如果能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一定能大幅改善现有面貌,吸引更多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强调专业特色时,还需结合地方教育状况,打造地方独有的教育面貌。 (2)改善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资源。面对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困境,采取的有效措施不外乎两种,从根源出发,优化培养方案;增加教学投入。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始终围绕市场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设置什么课程,保证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其次,要足够重视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安排专业课和选修课,加大对专业课的教学力度。
对于教学资源,最值得提的就是师资队伍。我国高校往往忽视对教师的团队建设,没有进行严格的教师考核。从而导致我国在教育发展问题上存在一个莫大缺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让学生们及时了解就业形势。
(3)控制人员招收、注重专业实践环节。近些年,大量高校扩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与日俱增。学生多,未必就业状况就好。本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不强,过多的学生只会加重就业负担。物以稀为贵,适当减少学生数量,会让企业在招聘时更加珍惜这类复合型人才。学科发展应该以“精”为导向,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数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偏向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的学科。但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大多该专业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整个大学阶段,没进过几次实验室,动手能力差,少有的实践机会就是实习。平时缺乏实践与教学的相结合,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明显优势。
4结语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属于发展期,未来前景不可估量,可塑性极强。虽现今面临一些困境,但只要敢于创新,冲出牢笼,将来必有一番自己的学科地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张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C].徐州:徐州师范大学教务处,2003.
[2]林宇波,周毕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4):274-275.
[3]王高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4]邹慧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探析——以L高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152-153.
[5]曹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1):76-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8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