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共同体: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乡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小学需要稳定、专业的教师队伍。然而,乡村小学教师却“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通过立足本乡镇各小学,建设乡村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让全体教师自愿参加,互帮互学,分享成果,共同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教师;共同体;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8-0058-03
【作者简介】1.王国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淮安,223200)副主任,高级教师;2.王亚聪,江苏省淮安市溪河镇中心小学(江苏淮安,223200)副校长,一级教师。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离土”现象越发明显,农村小学生逐渐向乡镇中心校和城区学校转学,乡村小学优质教师也跟着向乡镇中心小学和城区学校流动,留守在乡村的小学教师逐步老龄化,出现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我们组建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建设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助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我国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以乡村教师为主体,科学组建团队
教师共同体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型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组建乡村教师共同体,必须遵循3项原则。一是以自愿为基础。我们以江苏省淮安市溪河镇乡村教师共同体建设为例,首先进行宣传发动,再由教师自主申报,并组建了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学科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每个团队推选1名骨干教师为领衔人,以溪河镇中心小学为核心学校,建立专门的活动阵地,总校支持各共同体开展活动,不对成员作硬性指标要求。二是有共同愿景。3个教师共同体成员来自本镇不同的乡村小学,即镇中心小学、单洼小学和大车小学。大家都任教相同的学科,都希望能在教师共同体中一起学习、实践和反思,一起交流、展示和分享,一起研究和解决问题,获得自身的专业成长。三是有专业支持。我们不仅邀请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作为指导教师,同时融入该镇所在的区第二教育协作片,还与城市优质小学教育集团学校结为联盟学校。
二、以问题解决为任务,优选活动内容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组成前提是成员之间要有相同的愿景和共同的问题。就问题的来源和选择而言,主要由各共同体向全体成员广泛征集,再由牵头人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活动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师对乡村教育的认同感。通过宣传,引领教师学习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举措,提高他们作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走村入户进行调查走访,感受乡村家庭对孩子成人成才的现实需求,增强自己应有的教育责任和担当。二是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针对乡村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落实新课标“下要保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尤其是留守儿童,适时弥补其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三是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强化什么”的原则,各共同体着力于本学科的教学“五认真”要求、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研讨活动,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现代媒体手段运用、学生档案袋建设等。
三、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提高活动效益
乡村小学教师共同体的活动主要在各成员学校进行,而日常的教研活动是最重要的方式。一是扎根课堂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共同体的每位成员在学年度里都安排有课堂公开教学活动,包括年轻教师的汇报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以及同课异构、共同体核心学校送教下村等。二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共同体全体成员到省、市、区各级名校学习考察,如去南通市如皋安定小学感受宋代大儒胡安定“明体达用,安定致远”的教育思想,到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体会“新技术领域下的课堂新常态”教学模式,走进本区泾口镇第二中心小学见证“书香校园,诗教育人”教育成果,邀请淮安市实验小学、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开展“幸福教育乡村行”等活动。三是扎实开展“练兵比武”活动,主要包括课件制作大赛、演讲比赛、命题比赛、学科专業技能单项竞赛等。
四、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专业水平
课题研究的实质就是教师围绕一个专题长时间学习、实践和思考的专业活动。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分别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立项了3个课题,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自选了具体的研究专题,乡镇教研员还和区教研员合作申报了市级重点课题“乡村小学教师共同体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接着,重点做好3项工作,一是学习理论。乡镇教育总校每年定期为共同体成员选购书籍,按季度开展读书沙龙研讨活动,如《我是这样做教师的》《中国教学的奇迹》《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等。二是实践探索。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引导教师将课堂视为“研究室”,学习做行动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三是总结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成员渐渐地喜欢将自己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教研简讯等平台,与同行交流、分享。
五、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促进持续发展
要想切实解决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核心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按照学年度制定规划,按学期进行细化,并请专家把关。每次开展共同体活动注意方案设计的完善性,确保每个共同体活动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是建好沟通平台。每个教师共同体都建有微信群和QQ群,每月编印《活动简报》,并及时在中心小学网站上发布信息。每个共同体每次活动的时间、任务、进度、成效等,都会在第一时间在“群”中发布,便于及时研究解决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交流和分享经验、教训。三是定制职业规划。每位共同体成员都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以期教师工作1—2年能站稳讲台,3—4年走向成熟,5—6年成为骨干,7—8年形成风格,9—10年树立品牌。合理的规划让全体成员胸中有目标,成长有氛围,工作有劲头,成功受认同。
实践证明,组建乡村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有利于乡村教师更好地认知乡村和乡村教育,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有利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合作、交流、反思和分享,有利于解决我国乡村发展进程中乡村小学教师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25-27.
[2]王鉴,苏杭.略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标本兼治”政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7(1):29-34.
[3]张晓文,张旭.从颁布到落地:32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文本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7(2):69-78.
[4]朱胜晖,孙晋璇.乡土文化转型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8(8):78-81.
[5]石连海,田晓苗.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研究,2018(9):149-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8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