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了一个假的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经,我们都是怀着为了了解大家近况玩转朋友圈,但当现实的关系网都被收进朋友圈后,它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刷朋友圈这种“瘾”,已经在人群中蔓延。
朋友圈就像一个记录册,装满了我们的生活轨迹,逐条记录着我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也像一面镜子,反射着生活的点滴。但当那些调过无数次光的风景照,那些叠加了几层滤镜的美食,各种镜头下的美拍成为生活必需品时,这个镜子便变成了哈哈镜——你看不到真实。
有这样一则笑话:“刚去楼下沙县小吃买饭碰到一朋友,我俩互望一眼匆匆离去,毕竟都是有朋友圈的人,如果我没记错,这个假期他应该在巴黎,而我在马尔代夫。”
一到节假日,有人行走世界发朋友圈,也有人在朋友圈看世界。不过对比前几年的节假日,今年的朋友圈旅行似乎渐少,大概是被一系列的爆文洗脑了,譬如《你怎么总是忍不住发朋友圈》《真正有品位的人不需要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等。但一些受到资金限制等原因不能出游,却还要虚荣展示自己的人,还是会发几个风景图假装旅行。
“没想到,这个笑话竟然是真的。”齐欢就在家门口的超市偶遇了朋友圈显示正在意大利旅行的同事王梓。
今年的国庆长假,齐欢就在家窝着了。“2号那天我准备买点儿水果去看亲戚,下楼的时候刷了一次朋友圈,看到王梓发的三张图,说他在米兰大教堂外面看到了支付宝广告,正要去吃正宗的意大利面。我当时对支付宝印象特别深,所以还点了赞。”
齐欢说,他和王梓在同一家地产公司共事一年多,不在同一个部门,但互加了朋友圈。“在我看来,王梓是家里殷实的人,好像假期都是在国外的,但以我们公司的工资是不可能的。”齐欢口气里带着羡慕,他说想在国内玩,碍于人多;想出国,碍于钱少。
没想到,一个小时之后,齐欢竟然在超市看到了王梓。“我还揉了揉眼睛,怕自己看错了。当时特别想问他,你不是在意大利吗?但话含到嘴边也没说出口,怕他觉得尴尬。”齐欢向王梓挥了挥手,王梓笑了一下没说话便走了。
“我觉得挺好笑的,等晚上回家再翻朋友圈的时候,特意看了王梓的,发现我被屏蔽了。”假期最后一天,齐欢和另一个同事吃饭,特意借了同事手机翻看王梓朋友圈,发现整个假期王梓都在发意大利的旅行照。
“王梓是个要面子的人,衣服都是名牌,这次被我不小心撞到,估计特别尴尬吧,面子也挂不住,屏蔽也是自然。我不想把这件事和其他同事说,但作为反击,我把他也屏蔽了。”齐欢说,现在在公司里,两个人也打招呼,但大家谁都不提这个事儿。
一边是有人发圈假装出行,另一边有人真旅行不敢发圈。
一家出口公司的文员多多说,她出去旅游会发朋友圈,但担心老板或同事看到,都是选择分组显示,“老板会觉得他们给我的工资多了,都有钱出去玩”。
而大玲则表示,绝对不发圈,因为有人会找她代购。“去年我去日本发圈,大家都让我代购东西,觉得不帮忙不好意思。最后帮人买了好多瓶单价20元钱但特别重的马油,就因为这个行李超重了,我因此还多付了600多元的行李费,心里特别窝火。”
网上有名句,一个人缺少什么,就爱展示什么,因为怕别人看不起。这个名句被不少人赞同。
杂志编辑刘亚宁说,她初中同学小宇去北京工作不到一年,朋友圈里展示的都是高档的聚會。春节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夸他混得好,一年时间就能混进精英阵营了。
不过几个月后,当刘亚宁和另一个北京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朋友竟然认识小宇。“我朋友说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小宇就是个小公司的销售,他所谓的高档聚会,是别人去不了的门票临时给他的,朋友圈里的那些照片都是盗图的”。 刘亚宁说,也许小宇只是分组给他们这些和北京不沾边的同学们看吧,挺虚荣的。“最近听说,小宇为了和一些高大上的人在一起,砸钱各种装扮自己,借了不少钱,他爸爸还因此气得生病住院了”。
这种朋友圈生活和现实生活对不上的,不只小宇一个。刘岭, 37岁,沈阳某医疗网新媒体策划。他的朋友圈里,每天都有百词斩打卡多少天,英语口语多少天的打卡记录,是众多同学和同事的赞赏对象。
但有一天,刘岭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吐露了实情。“我哪儿学了啊,这都是故意要给人看的。以前我的朋友圈里只是同学发小,随便发发心情吐吐槽,很自由。年龄大了,微信里又进来一拨拨儿客户和有学历的人之后,我怕他们觉得我没见识。要他们看到我每天都在努力,朋友圈就是我的门面,门面工程一定要搞好啊。”
刘岭说,他天天打卡英语也有风险,万一用到英语的时候就会露馅了。“就好比你是一个演员,每天发微博说自己多用心多努力拍戏,最后要是真有作品出来,被热喷演技差咋办。”所以他最近决定换个打卡方式,打卡读书多少页,这个没啥风险,就是档次low一点儿。
作为刘岭的朋友们却没觉得他发英语打卡有什么不好。钱萍说,晒一下努力没什么不好,起码是可以激励别人的,我就是把那些努力的人当镜子,来矫正自己的生活。多努力一点,总比每天吐槽要好得多。每天看到这样的圈,就看到了别人多努力,觉得自己需要拼搏了。
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情是把手机闹钟按灭,第二件事情就是翻朋友圈。
徐亮,1993年出生,2016年大学毕业,作为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徐亮大部分信息从网络获取,当然也包括朋友圈。他对朋友圈十分迷恋,“有时候下班回来躺在床上,刷着朋友圈,一个晚上就没了……”
迈入社会之后,觉得有很多不适应,但他看到朋友圈里同学们都生活得特别好。“看朋友圈里展示的,天天晒这个晒那个,大家的工作生活都那么顺利,怎么就我这么坎坷?他们对工作都很满意,虽然工资没我高,但都过得比我开心。”对照着朋友圈,徐亮还有点儿自卑,“我觉得自己特别没用,哪里都不如别人。”
小焦最怕翻看朋友圈了,因为大家都过得有声有色,只有自己最糟糕。小焦是一家媒体的特约记者,感情工作都不太顺利,每天发呆,稿子拖了又拖。
“其实,我也明白,大家都深谙朋友圈里的潜规则,精挑细选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在了朋友圈,一切岁月静好,看不到背后的心酸和苦楚。”小焦说,如果有好玩的事情,她也爱发圈,在大家不断点赞和评论中,她是有满足感的。
小焦提到的这种满足感,得到了专家的证实。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说:“朋友圈创造了一个活跃而熟悉的群体,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交流,让自己觉得与朋友、熟人更加贴近,并且在阅读这些评论中得到一种自我满足的陶醉。”
朋友圈是一个人生活的显露,大家通过它晒幸福,晒孝心,晒努力,晒心情。但它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更难以成为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了解一个人,别只通过朋友圈,因为“我的有效可能关注了一个假的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5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