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几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展现出稳中有快的发展态势,现已成为安徽省重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产业总产值、总体发展状况、产量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分析了安徽汽省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安徽汽车产业存在的规模经济较小、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份额低等问题。另外,通过分析安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提出了对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些建议,即运用产业经济学知识通过产业集群挖掘发展潜力,这些对策建议对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安徽汽车;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1.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1稳中求快
  2013年到2017年安徽汽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9.4%、7%、13.8%、18%、9.8%,而2014年安徽汽车产量增长率为-7.4%,但汽车净产值却增加了7%,这说明安徽省汽车行业的业务收入在不断增长,呈现出平稳增长、稳中求快的态势。
  1.2发展起步较早、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早在1968年安徽省就试制出了全省第一辆轻型汽车,正式开始了安徽汽车产业的成长之路。上世纪70年代初,安徽省已形成初步的汽车产业框架。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配件加工企业总共已经超过1000家。2015-2017年安徽省整车总产量分别为125.8万辆、159.7万辆、135.5万辆,连续3年产量超百万辆。由此不难看出,安徽省汽车行业有着相当不错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汽车工业发展基础。
  1.3产值高,占工业比重大
  2012到2015年,安徽省汽车产业总产值从1590.1亿元增加到2259.6亿元,2012至2015年的增长率分别是13.8%、10.5%、13.4%;2017年,全省汽车实现生产133.5万辆,同比下降28%;汽车整体行业总产值实现2911.1亿元,占同年工业总产值的24%,同比增长7%,近五年汽车产业工业净产值增长率超7%,2016工业净产值增加率更是高达18%。汽车产业是拉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安徽省14个连续五年净利润超50亿元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市场结构分析
  2.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少数企业寡占市场的程度,体现了资源向少数企业的集中,本文将使用安徽汽车产业中前四大厂商销售额之和占总产值的比例来反映市场集中度。
  由表1可知,安徽汽车产业集中度属于集中寡占型或低集中寡占型,这说明安徽汽车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充满活力,市场效率较高,但是市场集中度的状况往往面临着规模经济较小的问题,除了江淮、奇瑞等已经发展起来并初具规模经济的大企业外,大部分整车企业都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这将导致企业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获得有效的收益,意味着企业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在短期内进行扩大再生产,难以有效提升企业规模。
  2.2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或新企业要进入市场而与在位企业产生竞争而遭遇的阻碍,是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安徽汽车工业的进入壁垒大致分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技术壁垒、必要资本量等几个方面。
  2.2.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表现为在短时期内生产商品的单位成本随这总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新进入者可能面临两种阻碍,一种是被迫使新进入者从一进入就以最小有效规模产量生产,导致新企业打进后市场的总产量可能就会超过最大市场供应量,由此市场价格将降低为平均成本甚至更低,那么新进入企业将面临亏损。另一种是新进企业进入时的产量低于最小有小规模产量,那么新进企业成本肯定高于在位企业,同样会导致新企业亏损。放眼国际,年产量低于百万辆的汽车企业已经开始面对较大的生存压力了。而在中国,因为市场容量较大,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因此规模经济进入壁垒相对较低。据调查显示,2012年产量实现100万台的企业不到十家,而2017年安徽汽车整车总产量才135.5万辆,大量的汽车企业相对规模较小,这意味着安徽汽车的规模经济壁垒相对较低,新企业相对容易进入。
  2.2.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之间替代程度的不完全性。汽车产品差异化包含质量、品牌、款式、性能等所有有形的以及售后服务等无形的内容。对于汽车消费者而言,目前进入壁垒程度最高的就是品牌,新进企业将需要耗费巨资来抵消消费者对市场中经典品牌的依赖对本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2010年全球汽车总销量超过7200万辆,其中超过5100万辆是世界前十大知名品牌所销售的,占全球销量的71.3%,不难看出,品牌是产业进入壁垒中一道高耸的城墙。虽说安徽汽车品牌在长江三角洲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放眼全国,尤其是相比国内知名汽车企业,仍然有较大差距,安徽汽车产业产业差异化壁垒仍然不高。
  2.2.3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主要是指企业的核心生产能力和应用技术的水平,使得企业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造成企业之间的差距。汽车工业对技术有相当高的要求,尤其對如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等核心零件的技术要求最是明显,在面临消费者对安全、快捷、人性化等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发达汽车制造业的制造生产能力越来越强,但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处于欠发达水平,发动机技术的研发滞后已成为国内汽车品牌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的软肋。相对来说,安徽汽车具有一定的研发创新能力,如近年来江淮汽车的1.5TGDI发动机以及奇瑞汽车ACTECO发动机,体现了安徽汽车一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但是由于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限制了安徽汽车的研发创新能力的天花板,因此,其创新能力还是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技术壁垒不高。   2.2.4必要资本量
  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量。就汽车行业来说,其本质上是一个就是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的行业,不管是研发、建厂还是构建生产线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个资本壁垒,这是普通生产性行业所无法相比的。而安徽汽车两个巨头之一的奇瑞汽车的注册资本是32亿元,另一个江淮汽车注册资本是18.9亿元。必要资本量是潜在进入者首先要面对的第一大壁垒。
  3.安徽汽车产业发展面对的问题
  3.1规模经济问题
  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单独生产或经销一种产品时,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时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实现规模经济的厂商能够拥有比其他厂商更低的单位成本,且在一定条件下扩大规模并且单位成本不变,如此一来,达到规模经济的厂商将在价格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由于汽车产业适合大批量、流水线式的生产,所以具有典型的工厂规模经济。根据国际要求的汽车厂商最低规模经济要求是年产量40万辆,轿车产量年产30万辆是最低规模经济要求。但安徽汽车近五年的整车产量年均仅为百余万辆,能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只有几家而已,更不必说其他中小汽车企业了,多数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机器设备更新缓慢,地区之间分工不明确,外部不经济。而知名汽车企业如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年销量都在100万以上,安徽汽车企业还没有形成初具规模的规模经济效应,在价格战中将处于劣势,效益也将处于较低水平。
  3.2市场份额较小
  根据对安徽汽车市场的集中度分析可知,安徽省的市场集中度
  不高,规模小且发展空间有限的中小企业较多,对市场具有一定垄断能力的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并不高,2015年,全国汽车行业整车总产量高达2459.36万辆,而安徽汽车整车产量只有125.8万辆,只占了5.1%的份额,而同年像上海一汽这样的大企业市场份额高达10%以上,这就意味着,安徽汽车产业要进行企业合并,增加市场集中度、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具有自主创新品牌的大集团,从而提升市场份额。
  4.安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战略
  集群会形成有效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制造商在空间上聚集将有利于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加快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由此使中小企业通过协同与合作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群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又降低运输成本。为解决汽车产业生产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且分散的问题,安徽汽车产业应增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构筑汽车产业集群园区,打造几家具有竞争力的汽车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奇瑞、江淮等大型企业在提升自身内部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的同时,与省内零部件供应商合作,进行优势资源互补。
  4.2自主研发创新战略
  安徽汽车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利发展,就必然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有影响力的品牌价值。而要想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就要积极的寻求政府的帮助,打造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依托技术优势,融合各方的资源和能力,构建一个具有创新实力、运作流畅的创新平台,努力开展产品研发,特别是提升整车研发技术水平,集中优势资源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合作和沟通,构建技术创新的资源支撑机制,与其他拥有较强实力的国际性汽车大企业合作,不仅能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可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
  参考文献:
  [1]戴思茂.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19):110-112.
  [2]张敏. 供给侧改革下的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7(37):6-10.
  [3]王欣. 安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34.
  [4]赵翔. 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45-46.
  [5]张琼. 安徽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浅探[J].经济研究,2011(11):71-72.
  [6]李开军.汽车产业分析报告[J].经济论坛,2010(6):122-127.
  [7]胡衛国,方海峰.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153-157.
  [8]方瑾. 安徽汽车产业集聚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1-69.
  【作者简介】陈红海(1980-),男,汉族,河南信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经济史;周伟杰(1997-),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就读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59273.htm